“为老服务是我们民生工作上的短板,只有直面不足,加大投入,尽快将短板补上去,才能让养老事业不掉队,街道整体工作有进步,百姓得到更多的获得感。”昨天,街道办事处主任孟庆源对前去采访的本报记者介绍说,为了打造没有围墙的“家门口敬老院”,街道围绕耕好“自留地”,筑牢“宅基地”,守住“根据地”这“三块阵地”的建设,倾力解决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可用之地不放过
真如镇街道是一座有着近700年历史的名镇,总面积达6.05平方公里,辖36个居民区、84个居住小区。户籍人口13.16万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万余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30%,80岁以上的有6911人,百岁老人18人。而辖区内的公立敬老院只有2家,即使算上民办的也仅有4家,远远无法满足社区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孟庆源主任告诉我们,近年来,“养老资源供给不足”这块民生短板,成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一个心结。补齐民生短板,打造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成为街道的紧迫任务。
去年,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街道取消了招商引资职能,随之将更多的人、财、物资源,向民生,特别是养老事业倾斜,原本用于招商引资的房屋一经回收,优先用于建设养老机构。
街道还将为老服务的便利延伸到了居民家中。在真西一小区,街道为不少独居老人家庭都进行了厨卫改造:厨房换了抽油烟机,电线线路重新铺设,卫生间的地上铺上了防滑瓷砖,连冲淋房的墙面上都安装了扶手和可折叠的沐浴座椅。
为老服务聚合力
从前,街道辖区内虽然也有很多为老服务资源,但这些资源分散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手里,孤岛式、碎片化地存在着,少有互动,缺乏整合。街道积极将他们整合到一起,通过“嵌入式养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围绕公转优化自转”,帮助他们形成围绕为老服务的向心力,使资源的简单叠加升级为有机融合,变加数效应为乘数效应。
一年前,街道开展了为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项目招标会,选择合适的项目合作方。社会组织引进后,按照评估团队的要求,对老人们进行问卷调查,需求分析,整合社区资源,提出“二级菜单”,引进相关的专业团队进行服务细化。目前,共有15家服务团队共65个社会组织被成功引进。他们中既有政府机构,也有公益组织,还有爱心企业,为养老提供各类服务。
“根据地”里真开心
除了在建和规划建设的2个嵌入式养老基地外,街道目前已拥有5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个嵌入式养老基地,还在真西一居民区及周边商业街打造了一个适老型社区。在办事处主任孟庆源看来,“这是我们发展养老事业的‘根据地’,必须守住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居民养老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网络。”
记者走进桃浦路743弄里一个养老“根据地”——清涧八小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探访,看到在这个两层小楼里,老人们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下棋,还有打麻将牌的,玩得不亦乐乎。79岁的赵老伯家就在小区里,每天都要到日间照料中心来玩,他告诉记者:“日间照料中心可以说是我们老年人的乐园,地方大,活动项目多,来玩全是免费的,玩累了,还能在躺椅上休息休息,看看电视,开心得不得了!”
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员孟祥萍介绍说,该活动休息场所总面积有400多平方米,也是街道久龄家园的为老服务站,可同时容纳100多位老人前来活动,来的老人大多都住在小区里的。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去年街道还出资进行了装修,增加了一些活动项目,很受老人欢迎。特别是助餐服务,解决了老人的一大难题。“日间照料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老人养老可以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朋友圈子和社区环境,同时便于家人照顾。”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黄陈黉
社区全媒体 刘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