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装剧为何频频自降身价?
钟 菡
  钟 菡

  我从小爱看古装剧,不管是历史题材还是戏说改编,总觉得相比其他剧种,古装剧服饰优美典雅,剧情曲折离奇,更加赏心悦目。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为了搞创意教学,还会放跟课文相关的古装剧给学生看,能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历史,又记住了课文。记得大学里有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选修课,选的人很多,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课程感兴趣,因为三节课的时间里,有一节多都是在放映一部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在当时,看电视剧还停留在“买碟片”的年代,而这部剧里,孙膑扮相儒雅,颇得女生青睐,剧情在严谨演绎计谋的同时,还不忘给他安排了一段合情合理的感情戏,因此,选这个课的人,大半是为了免费追剧而去的。

  可是现在呢,讲唐朝历史,你敢在课堂上给学生放一段《武媚娘传奇》吗?讲到四大名著,你敢在课堂上放《新红楼》、《新西游》吗?为什么我们的古装剧格调越来越低了,服装粗糙俗艳,演员演技生硬,剧情则好像“闹着玩”似的。近期热播的《芈月传》,给人的架势仿佛是在认认真真拍历史剧,但是出来的效果却又不那么令人满意。比如张仪把秦国六里之地假称六百里,骗楚国与齐国绝交,原本可以演绎得十分精彩,可是电视剧里的呈现像是网上爆出的某篇民间达人趣味“解读”历史,翻翻《史记》,似乎大意不错,可是那种生怕观众看不懂的演绎方式,对于历史剧而言,总觉得太“水”。

  我们再看十几年前拍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尽管服饰、道具、灯光远不及现在华美,但每个人身上都透着那么一种古人的气韵。国君有国君的庄严,谋士有谋士的风度,即便平民百姓也讲礼节。然而如今的古装片,用现代人也看不惯的“咋咋呼呼”、上房揭瓦来演绎“娇蛮任性”,用不讲礼貌,满口脏话来表现“不拘礼法”。国家大事必须依赖后宫之中解决,破绽百出的谋略、计划靠各种巧合来自圆其说。是什么时候古装剧开始一点点“降格”了呢,而这种“降格”又是为了什么?

  老版《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文言跟刘备分析天下大事,我们并不觉得哪里出戏,或者欣赏不了。到了如今,古装剧的每一句词,都要用白得不能再白的大白话来演绎,甚至一些所谓的青春偶像古装剧,还要刻意加入一些网络用语来博大众的欢心。难道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观众的文化水平不升反降?

  也许是生存环境变了,电视剧也要拼市场,如今的古装剧是希望不识字老妪也能看得懂,尽可能地扩大观众群,才能更多赢得收视率。像是最近大热的《太子妃升职记》,虽然号称“穿越”,对所谓古代的处理已经随便到几乎让人看不出“古”与“今”的区别。尽管不少人看得津津有味停不下来,大呼“有毒”,但拿“穷得没钱买道具”做噱头,靠剧情“污”来吸引眼球,难道不应该为这种“爆红”而感到羞愧吗?

  周围也有许多朋友说,大家都是纯休闲消遣的,看个片不用想太多。可一旦不需要想,我们的脑子就懒了。有些剧反映了许多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特别发人深省,看那种剧你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思考的。看完之后,往往还会回味许久,或者想明白什么问题。如果说因为古装剧里这些不用思考的娱乐作品大行其道,把我们的观众培养成不愿思考只想着嘿嘿嘿傻笑(往往笑点还非常低级),那大众的审美能力、文化水平真的不升反降了。

  我们曾经最爱的古装剧,不要再自降身价,沦为扶不起的阿斗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0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夜光杯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连载
   第A12版:广告
万年祈永寿 正月喜初元
古装剧为何频频自降身价?
日本友人的贺卡
雪花飘来沙上风
丙申新春联
看 海
在大都会博物馆过春节
新民晚报夜光杯A09古装剧为何频频自降身价? 2016-02-11 2 2016年02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