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狂”孩子
李晓东
  李晓东

  我算是比较乖的孩子,学习也不错,但学校里也有不好好学习的小混混,而且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有。人数不多,影响不小。

  这种行为状态,我们叫作“狂”。其含义,和“狂妄”、“疯狂”的狂差不多,可细究起来又不完全相同,含义更丰富。中国古代,“狂”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属于精英层之最上者的专利,如“楚狂接舆”,连孔子都敬他几分。还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各有行状,而狂傲则一。“狂狷”常共用,狂指性情放诞不羁,狷则是行为怪异。比照我们身边的“狂”同学,则属于“狂狷合一”的。还有一个渊源,长治话把玩叫作“狂”,比如,咱们一起狂上会吧,意即共同玩,一道白相——我忽然感觉,长治话里的“狂”和上海话的“白相”,意韵相同。所以,一个“狂”字,的确准确、鲜明、生动、全面地把那些“不学好”的半大孩子的样子传达清楚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清除精神污染,有一条是不许穿奇装异服,主要指喇叭裤、蛤蟆镜、长头发,“狂”孩子可不穿这些。他们的标准打扮是,白衬衣、军绿或海军蓝的大裆裤、平底布鞋。那大裆裤的裆真是大,仿佛没裤腿,全部被裆包括了。两个裤脚用带子扎住,宛如裹着两条麻袋,比马戏团小丑和著名的卓别林的裤裆都肥得多。还要把手插在裤兜里,向两边拉着,愈显肥硕。走路,就横起来了。

  看到大裆裤,我们都躲着走。虽好奇这样的穿着,奇怪他们在哪里买的还是请裁缝做的?家里人会同意这样穿吗?可我发现,他们的家人并不这样想。一次,我跟着二姑和她的一个小姐妹上街,碰到几个大裆裤,其中两个是小姐妹的亲弟弟,这位姐姐给我二姑说,你看我俩兄弟这裤。口气中有不好意思、无奈,也包含了微微得意。

  小孩子要被他们瞅见,轻则给记“栗凿”,重则赏于耳光,稍带还会损失些钱。想“狂”,除了衣服,还要抽烟、喝酒,结交更“狂”的人,没点钱是不行的。当时家里都不富裕,零花钱几乎没有,一天三顿在家吃饭,买早餐的钱更无从谈起。狂孩子们,便三毛两毛地抢更小的小朋友的钱。他们站在街边,看中谁便冲着喊“过——来!”声音不大,但充溢着威慑力。如没收到预期反应,就指出特征,如“那个穿夹克的过来!”“中彩”的小学生不敢跑,跑也没用。他们人多,又大,跑不过。而且矿区就这点大,一所学校,真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只好乖乖地过去。“有钱没有?”“没有……”“掏口袋!”“狂”孩子是不亲自掏的,让受害人自己掏。一个个掏完。如果没有还好,头上扇一巴掌,“滚吧”。如果有,就是欺骗他。“还敢骗你爹!”马上左右开弓,耳光地伺候。“滚!”离开时的态度也很关键,虽不需欢天喜地地“雀跃而去”,也要正常。如果被看出心怀不满,马上叫回来,拳脚并用,“还敢恨恨走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7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狂”孩子
布鲁克林
明月二三事
借艺摹梦
微信之下午茶(油画)
花种
鱼雁传书情意浓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狂”孩子 2016-04-24 2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