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多地相继失守
8月25日英军前来进攻,颜伯焘率兵在鼓浪屿迎击,一度发生激战,总兵江继芸战死;26日鼓浪屿和厦门都告失守,颜伯焘收集溃兵退守同安。9月5日英军自动撤离厦门,仅留一小部驻鼓浪屿;颜伯焘奏称失地收复。
英军第二个进攻目标是定海。定海自前次英军撤离以后,即由伊里布派兵接收。以后裕谦继伊里布主持浙江军事,裕谦也是一个闭关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一向对英人仇恨极深,所以他刚一到任,就积极布置军事,并曾亲自到定海巡查战备。9月26日英军开始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领当地守兵四千余人奋战五日,终因力弱不支,定海于10月1日再度失守,葛、郑、王三总兵都战死。
英军占领定海以后不久,又乘胜向镇海进攻,想给清朝政府以大陆上的压迫。裕谦率兵守镇海城内,令浙江提督余步云、总兵谢朝恩分守甬江口两岸炮台,10月10日英军来攻,余步云不战而逃,谢朝恩战死,守兵全部溃散;裕谦见大势已去,也在城内投水自杀。英军当日就占领镇海,三天后又占领宁波;清军退守绍兴。在这以后,英军就暂时留驻宁波过冬,并以宁波为中心,分兵四出扰乱,馀姚、慈溪、奉化等城都曾一度被占。
定海、镇海、宁波先后失守的消息到达北京,清朝政府大为震动;道光帝于10月8日任命另一个皇侄弈经(吏部尚书)为扬威将军,文蔚(侍郎)、特依顺(副都统)为参赞大臣,前往浙江办理军务;10月22日又任命牛鑑(河南巡抚)为两江总督;同时调集驻防南京旗兵和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绿营兵数万人增防浙东,准备反攻。
弈经于10月30日离北京,12月2日行抵苏州,在苏州、嘉兴停留七十多天,才于1842年2月10日到达杭州。2月25日弈经、文蔚率兵进驻绍兴,3月10日分兵三路向镇海、宁波、定海三处反攻,企图一举收复浙东失地。结果攻镇海、宁波两路兵刚一和英军接触,就告溃败;而先期渡海袭击英军的水勇,虽在定海略有战功,终因形势隔绝,也不得不撤返宁波。
浙东战争既告失败,弈经、文蔚先后逃回杭州,向道光帝奏报,除夸张英军实力,表明自己战败无罪外,并请求设法停战议和。果然道光帝于3月28日任命投降派首领耆英(盛京将军)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办理议和事务,并起用另一投降派首领伊里布一同前往;耆英、伊里布于4月15日离北京,5月9日到达杭州。
可是英军不顾清朝政府求和,继续向长江下游压迫。英军于5月初间自动退出宁波、镇海,首先驶向乍浦。乍浦是江浙两省海防重地,一向有旗兵驻防,临时又调陕甘等省绿营兵增防,共有兵力六千余人。5月17日英军进攻乍浦,旗兵令汉兵守海岸炮台和城郊,自己守城内;汉兵在城外猛烈抵抗,死三百余人;等到英军攻入城内,旗兵竟不敢对抗,被英军杀死二三百人,旗兵副都统长喜受重伤,乍浦终于5月19日失守。伊里布奉命急派员向卧乌古请求停战议和,卧乌古置之不理。
英军攻占乍浦,前后仅只十天,又与5月28日退出乍浦,6月8日集结长江口外,准备进攻吴淞。这时负责江南防务的是两江总督牛鑑和江南提督陈化成,陈化成率兵扼守吴淞口炮台,牛鑑率兵驻宝山城作为后援。当英军初到时,牛鑑曾奉命派员携带礼物到英船上求和,但被拒绝。6月16日英军来攻吴淞,陈化成亲自督炮台守兵奋勇抵抗,英军无法突破正面;牛鑑率兵增援,被英军瞭见大旗,发炮轰击,牛鑑惊慌逃走,全军溃散;英军乘机上岸占领宝山城,前后夹攻吴淞口炮台,陈化成以下守兵二百余人战死,英军死伤七十五人,吴淞失守。6月19日上海也告失守。
宝山、吴淞、上海等地相继失守,江南形势更加危急,清朝政府也更急切求和;道光帝密令耆英、伊里布、牛鑑三人迅即“相机筹办”,就是要他们赶快向英军商议条件。这些投降派首领一再致书璞鼎查请求停战,但璞鼎查回答说:“现已集兵,不得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