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中国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8站 秭归:投放再多
“鱼巢”也换不回鱼满仓
程绩
■45岁的刘元华正前往香溪河上的人工鱼巢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午后,小船引擎“突突突”的轰鸣声打破了江面的宁静,湖北秭归县香溪镇45岁的渔民刘元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三夏的长江水里捕鱼20载,刘元华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末代渔民”,“大多数渔民开始选择上岸生活,娃娃们也不再愿意接下父辈手中的渔网。”

  “归根结底,是因为长江里的鱼实在是太少了”,刘元华重重地叹了口气说。

  4月正值休渔期,刘元华的工作变成了香溪河人工鱼巢的维护人员。所谓人工鱼巢,是2015年起秭归县渔政部门为了提高鱼卵孵化率,在长江支流上,模拟天然水草环境,吸引鱼类产卵而建起的“人工产床”。

  坐上刘元华的渔船,船行5分钟就到了他维护的人工鱼巢,从远处看,“鱼巢”相当于一个大竹筏,数米宽,二三十米长,由上百根竹子捆绑而成。竹筏底下扎着数百片棕榈叶子。生活在长江中的鲤鱼、鲫鱼、鲶鱼、肥鱼等,均产黏性卵,需要有一定的附着物供受精卵着床,孵化成鱼苗。这些鱼类产卵时,会将棕榈叶子当成产卵场所。

  刘元华捞起一块棕片,仔细查找,“这种圆圆的,蚂蚁大小的就是鱼卵。下午鱼卵会多一些。”

  2015年4月,湖北省启动了人工鱼巢建设项目。项目相继在三峡大坝上游的神农溪、青干河等11条长江支流搭建人工鱼巢550组。

  香溪河是三峡大坝上游第一条主要支流,它发源于神农架,在秭归香溪镇注入长江,自古就是三峡著名的渔场。沿河而建的香溪镇自然也是渔民之村,村民世代靠打渔为生,刘元华祖上3代都是渔民,靠水吃水,而现在他成了渔船上最后的坚守者,“村里还在捕鱼的十几个人中,我是最年轻的。”

  为了配合长江生态整治,今年长江禁渔期提前了一个月。禁渔期延长,渔民的反应却很平淡,2月底,刘元华细算了过去一年打鱼的收入——不到2万元,还不如家里承包的两亩脐橙林。

  近年来,延长长江禁渔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鱼类学家呼吁在长江干流实施为期10年的禁捕,而中科院水生所的生态学家蔡庆华说,长江干流应该永久禁捕。

  人工鱼巢确实能起一些作用,但显然无法改变长江鱼数量锐减的趋势。刘元华的数据是,2010年时,他一天还能打近百斤鱼,其中不乏能卖“大价钱”的野生长江肥鱼,现在一天最多捕十几斤,而且大多是人工投放的鲢鱼、鲫鱼。

  本报记者  程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江西安徽公务员考试疑遭泄题
中小学生科普卫星将于2017年发射
协警挺身拦车 瞬间路面坍塌
捅杀邻家儿童致2死4伤
第8站 秭归:投放再多 “鱼巢”也换不回鱼满仓
广告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A11第8站 秭归:投放再多
“鱼巢”也换不回鱼满仓
2016-04-25 2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