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上海市路跑行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和多名资深跑友处了解到,目前,路跑活动确实存在缺乏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问题,跑友们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同时,也需相关行业指导意见的出台。
门槛放宽监管变难
对于如今数量众多的路跑项目,上海市路跑协会秘书长杨勇告诉记者,目前对各类路跑赛事采取市场化的开放政策,并没有一个对所有赛事的认证程序,客观上给类似“荒野求生”的路跑提供了温床。也出现了一些主办方单纯为了赢利,而大幅降低赛事质量的情况。
“并不是所有的赛事都需要到当地的体育部门报备,这也降低了对一些组织‘粗糙’主办方的约束。”不过杨勇坦言,一旦市场化后,“口碑”就显得很重要,如果一旦赛事主办方没有给跑友带来良好体验,很容易造成跑友们“用脚投票”,下次不再参加该主办方举办的任何赛事。
“如今网络发达,跑友不妨在事先‘做做功课’。”杨勇建议,跑友在选择赛事前可以了解下主办方和承办方是否曾举办过别的赛事,是否有经验,其次,看看主办方有无官方或政府背景。“一般来说,拥有政府背景的不会太不靠谱。”跑友应先看看赛事的路线和提供的服务后,再决定是否报名。
对于市面上如今鱼龙混杂的赛事,上海市路跑协会结合第二届市民运动会的路跑运动汇项目正在制订本市路跑赛事的注册和认证体系,并将出台一套赛事的举办标准和指导意见。“这对于规范整个行业来说,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跑友需对自身定位
李小姐从去年开始迷上路跑,自称“新手跑友”的她却已参加过首尔和东京等多项国际知名马拉松赛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表示,造成“荒野求生”的情况是多样的,从跑友自身的角度来说,也应做好自我定位,学会自我保护。
国内一线城市举办的赛事,一般比较注重,而其他一些地级市举办的赛事,肯定会或多或少结合“旅游”元素。
“我觉得,对跑者而言,重要的是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李小姐表示,如果类似“上马”等赛事,专门冲着成绩去,那就要全力以赴。“如果是遇到一些旅游元素较多的赛事,也不必太拼,毕竟如果造成受伤,会耽误今后参赛。”
赛事起步仍需完善
“其实,各类路跑赛事方面,目前国内和国外存有较大的差距。”拥有多年路跑经历,且曾在体育策划公司工作过,业内小有名气的“世博小钢炮”倪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像东京马拉松等赛事,完赛后都会有完备的场地供选手按摩、放松,补给也很充足。“相比之下,国内某些赛事完赛后会塞给选手一个馒头或者饼干,实际上根本无法下咽。”
倪先生表示,目前只要有赛事策划、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赛事总监的签名和企业公章,审批通过后,就能够申请举办一场路跑赛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监管无疑是缺失的。”
他建议,能否尽快完善一个跑友的注册数据平台,或能便于管理。“另外,跑友们也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赛事,可以多听听‘老鸟’们的建议,循序渐进。一旦有任何不适及时退赛。”
记者了解到,截至4月18日,通过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在中国田协注册的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今年有159场。民间组织的各项赛事更是不计其数,如何把国内刚起步的各项路跑赛事办好,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