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钱学森图书馆邀老航天人追忆中国航天路~~~
钱学森图书馆邀老航天人追忆中国航天路~~~
钱学森图书馆邀老航天人追忆中国航天路~~~
钱学森图书馆邀老航天人追忆中国航天路~~~
钱学森图书馆邀老航天人追忆中国航天路~~~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学森图书馆邀老航天人追忆中国航天路
探空火箭发射场最早建在南汇
王蔚
  昨天是“中国航天日”。为庆祝我国首次设立的航天日,连日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请来多位健在的老航天人,共同追忆中国人在追梦航天征途上所献出的心血与智慧。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圆满成功。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老航天人追忆钱学森

  中科院院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当年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近日专程致信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回顾了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航天工作的历程,尤其赞扬钱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航天人。

  在近日的一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上,老航天人深情回忆起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作用。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钱学森从归国的那天起,就被党中央委以研制发展导弹火箭的重任,受命开创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中国航天事业,并高屋建瓴地绘制了一幅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发展蓝图。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成立代号为“581”的工作组,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钱老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同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被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

  发射场曾经设在南汇

  解决发射场问题是探空火箭工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探空火箭产品研制成功后,上海机电设计院最终选定原南汇县老港镇东南两公里的海边作为发射场。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至今,在南汇老港还有一条小路被命名为“火箭路”。1960年3月,为了发射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探空火箭,安徽广德地区一个十分偏僻的山坳成为设计院新的发射场,代号603。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载有白鼠的生物火箭T-7A(S1)在603发射场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设计的第一个密封生物舱及其回收技术的可靠性,为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积累了经验。其间,钱学森曾先后两次前往南汇老港海边发射场观看探空火箭的发射,并于1960年12月亲临603发射场观看和指导发射。上海航天也由探空火箭起步,并最终发展成为集弹、箭、星、船、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于一体、并行发展的重要航天产业基地。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探空火箭发射场最早建在南汇
《成长记录册》作假将取消录取
公益组织进社区
网传英语专业四级考泄题
甘肃“龙卷风”抛起小学生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探空火箭发射场最早建在南汇 2016-04-25 2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