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人才青黄不接
科班和拜师收徒是梨园界传承的一种常规方式,不过近年来各种短期的研习班渐渐兴起。前几年,昆曲界就以行当划分相继举办了小生、老生等一系列的全国性研习班。上海作为麒派艺术的发源地,更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陆续举办过多次麒研班。如果说前几年的昆曲研习班目的在于整体提升昆曲界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准的话,像麒派、盖派等的研习班则是带有很明显的抢救保护作用。麒派与盖派都是海派京剧的重要流派,但近年来却都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其中麒派艺术经过几次麒研班和为期五年的麒派人才培养计划,上海京剧院年轻一代老生演员中麒派老生的比例明显增加,有的还在央视的“青京赛”上摘金夺银,但若论“接班”却还依然有相当距离。而盖派的传承更是不容乐观,在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中已经很难找出可以冠以“盖派武生”名头的演员了。
而将要开办的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则不同于以行当、流派划分的研习班,更多注重艺术理念的传承。从《曹操与杨修》开始,尚长荣主演了一系列新编历史剧,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而尚长荣表示,年轻人要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争当艺术流派的传承者与研究者,对于流派要尊崇,但也不要为之所束缚,不当“克隆人”,摆脱流派、行当、地域等种种 “门户之见”,勇敢地吸收一切有益于自己的文化营养。“这个班,我希望大家不仅能收获三出戏,更能重新回到戏曲表演的初衷,打开各自艺术灵感的窗口,提高艺术创作的思路和理念,开阔艺术欣赏和鉴别的视野。”
是种很好传承方式
据悉,上海京剧院以前的科班、现在的戏校解决的只是戏曲艺术的基础教育,相当有限,不能涵盖戏曲传承的全部内容。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也表示:“不是说戏校毕业了,你学了八年、十年了,就可以登台了。”研习班虽然都是短期的,但能吸纳更多本院团以外的资源,对于艺术传承能起到一种促进作用。比如研习班会邀请很多院团以外的师资力量来授课,对于学员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另一方面,学员也是一种资源,研习班能吸引到全国各地的学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艺术传承,对于一些人才匮乏的行当和流派来讲,研习班更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
说到近几年短期研习班的“爆发”,业内人士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家艺术基金“激发”了这种需求。虽然如今尚难预料会不会有一哄而上的情况,但有关部门愿意对于戏曲艺术传承给予更多资助、更多关注终究是一件好事,若戏曲界能够用好这种资助和关注,那就是好上加好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