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一
从“欧美古典”到全球音乐
今晚,伊朗德黑兰交响乐团将在东艺奉献一台闭幕演出,这是因为本届“上海之春”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国策,综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串联起历史上就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交融的65个国家和地区。比如如今被视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二胡、琵琶、唢呐、扬琴等,其实都源于丝绸之路上的“西域”。
本届“上海之春”的视野不局限于古典音乐的代表——欧美乐团,而是放眼世界各地。其中三场演出来自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国家级乐团,构成“中亚系列音乐会”,向观众展示了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与我国少数民族有着血脉关系的中亚三国的民族音乐。而《木卡姆印象》音舞诗画、“海上新梦X——丝路畅想”、“一带一路”之声——上音作曲系教师交响乐新作音乐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民族乐团音乐会等等,则呈现出我国音乐家对中亚三国来访演出的“呼应”。原本有着血缘关系的民族、文化就此交融于音舞之中,为观众增添了听觉、视觉的艺术体验,进而拓宽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全球各门类音乐的欣赏大道。
趋势二
从现场音乐到“跨国”“好看”
现场聆听音乐当然好,但今年“上海之春”的“可看性”也大大增强,跨国远程也成为可能。《木卡姆印象》音舞诗画,由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联手上音数字媒体学院制作。舞台利用数字技术,制造出不少美轮美奂的“幻象”,穿越了历史时空,制造出各种“仙境”。“寻找村上春树”——宋思衡多媒体钢琴音乐会,秉承了他以多媒体画面解读乐章的形象思维手法。大型多媒体交响音画作品《锦绣天府》由四川爱乐邀请作曲家叶小纲指挥,在“上海之春”首演,颇具诗情画意。
本届“上海之春”期间,还举行了全球网络钢琴大赛决赛。2月起在网上启动的这项比赛,共收到16个国家1.3万名选手自拍的弹奏视频。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们一一审看了这些视频,并把自己的评审意见附在视频后,传上网,让更多钢琴爱好者深入了解音乐的奥妙。如此大规模的网络钢琴大赛,也只有“上海之春”才能举办。
趋势三
从“圈内欣赏”到走向大众
做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探索艺术发展的各种可能,也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人体会到艺术对生活的提升,音乐对人心的触动。音乐节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赢得广大百姓的赞赏。那些半个世纪前的“新人新作”,久经考验成了“经典曲目”,再次亮相于舞台,依然能绕梁三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乐序曲《红旗颂》、交响组曲《乔家大院》等,分别出自何占豪、陈钢、吕其明、赵季平等大家之手,旋律一起,就能让人回忆起过去的一个个时代。
中国钢琴百年经典回顾,貌似中国四代钢琴家及其代表曲目的学术展演,事实上却吸引了不少琴童及其家长一起来观摩。少儿舞蹈新作品展演则让未来的舞蹈家亮相登场。“迟到60多年”的原版音乐剧《窈窕淑女》相当有观众缘。现代芭蕾舞剧《长恨歌》、西藏舞蹈诗《生息》等几台舞蹈节目也相当亲民……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