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有一本专门记录优秀毕业生的档案,翻开之后细细阅读,从中不难发现一个个或励志、或有趣的人物故事……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在学校老师眼中,吴珍妮是一个文静平实的女生,她做事细致、不张扬,性格甚至还有些内向。入学时,小吴选择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刚开始,她文化基础课成绩常在中下游徘徊;不过进入专业学习,却让小吴的学习生活进入“分水岭”。通过自身努力,小吴逐渐成为一名专业课成绩优良、操作实习成绩出挑的“学习模范”。
为何会出现如此显著变化?小吴告诉我们:“除了辛勤学习,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也帮了我大忙。”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校引入CBE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和实训课结合起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即学即用。在这样新兴学习模式下,小吴的成绩越来越好,自信也越来越足。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CBE教学模式”,毕业多年后,提起当时的教学模式,小吴仍记忆犹新:“CBE教学模式,对我掌握操作技能帮助很大,使我一进入公司,与同龄、同层次学生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起点比别人高出不少。”
如今,吴珍妮已成为一家知名企业的化工分析高级技师。2011年,她还被列入上海第一批“首席技师千人计划工作资助名单”。工作期间,小吴还获得过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华谊集团十大技术能手、华谊集团首席技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挥专长这才是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信息技术学校在面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时、在提供优质教育的同时,还为每一个学生找到了属于他们专属的坐标和成功路径。
在社团中感悟成长与创新
迷茫与失落,是许多刚升入中专的同学心态,不过朱惟其告诉自己:只有从失败中奋起,才是真正的勇者,而他要做的就是一名真正的勇者!
勇自何处来?在看到很多同学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爱好,而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上时,朱惟其想:为何不利用自己的航海模型特长,引导这些同学拥有自己合适的爱好以及业余生活呢?
2009年10月,在朱惟其的倡议下,“久灵创新社”正式创立了。社团创立之初是想让一些模型爱好者聚集起来,没想到一下竟吸引了400多名同学前来。社团成立后,学校专门开放两个工作室,为社团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支持。
除了注重发展社团模型制作的“硬实力”,社团社长朱惟其还注重开发社员的“软实力”。在他的带领下,社团分层锻炼骨干社员的管理实践能力。此外,注重打造社团独特的宣传能力。在不懈努力下,“久灵创新社”走出校门,与上海各类专业模型制作俱乐部建立起了技术合作关系。
精心耕耘必有收获。2009年上海市第一届模型节上,“久灵创新社”作为中职系统唯一参赛的团队,获得了第十六届上海市中小学生科技模型评比(中学组)一等奖;2012年华东新年模型交流赛上,朱惟其的作品《瓦力来了》完美诠释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被评委誉为最富有内涵的模型艺术品,并获得全场唯一的“全组别最佳人气大赏”。通过一系列比赛,朱惟其和小伙伴们发现,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他们的“杀手锏”,每个社员都拥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激发着学生的多样兴趣,为他们的成才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尝试的机会。
如今,朱惟其考入了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他利用多年的社团管理经验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特点,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成为其中一支优秀团队的总负责人。
成长也可以不走寻常路
网络公司法人代表、广告公司副经理、婚庆公司股东……这些头衔,都属于一个20岁出头的男生。在信息技术学校,薛震洋是风云人物:17岁休学创办公司,一年内实现赢利,已拥有个人资产近2000万元。
原本可以稳稳当当考上高中的薛震洋,初中毕业时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提前分流进入信息技术学校。他觉得,升高中、考大学、找工作的常规路线,并不是自己的追求,也未必能带给自己理想的前途,他想走适合自己的路。带着年轻人的一些叛逆,他决定去中职校看看,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
2003年3月,学校获得BTEC海外办学中心的资格,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BTEC课程标准。BTEC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获得全面职业能力的同时,具备通用能力。不过这套课程标准却受制于缺乏教材。
为此,学校教师们编写了与实际相联的BTEC教学讲义,各种教学案例直接来源于企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实用性的实际范例。教师独立设计课业,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完成课业,每个人的课业又都有自己的风格。在这段时间里,薛震洋通过大量上网实践,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技术,也接触到了许多网上创业者的新鲜事。这成为了他日后首选网络创业的“缘由”。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选择的成长方式也可以不同,我的‘设计’是——尽快学会技术,早点进入‘社会大学’边做边学。”除了学好专业课,薛震洋还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打工。为公司派发宣传单,到超市、快餐店做收银员、服务生,积累社会经验。在打工中,薛震洋赚到了日后创业的启动资金。二年级时,他与同学合作为国外网站做服务,一年多的时间赚得约10万元人民币。
三年级下半学期,在父母提议下,薛震洋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年,准备赴澳洲深造。就在申请学校的半年里,他的网络创业梦想愈发强烈。最终,他决定放弃出国,用自己打工所得和父亲资助的10万元,办起了网络科技公司,现在他建立的“网络兼职信息交换平台”已初具规模。
发明达人的别样成长轨迹
“来到信息技术学校就读,是一份意外也是一种缘分”,柴吉琦与我们分享起他的经历。2009年,怀揣着科技创新方面的3个国家奖项、28个市级奖项的他因4分之差与上海中学擦肩而过,于是他选择将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成才之路。如今,谈及当初的选择,他只有一句“不后悔”。
来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柴吉琦提出了要以发明“电子阅卷笔”冲击2011年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愿望。经过研究,学校为他量身调整教学方案,一个月后,他离开基础部,提前坐到了软件班的教室里。
然而,这个发明达人的目光并不局限于大赛,他积极筹备着自己的创新科技社,严苛招募、积极训练;最终,在沪上各种类型的创新大赛中囊括至高奖项,赢得荣誉的同时更得到了由衷的认可和赞叹。2011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电子阅卷笔”亦如愿以偿,获得了一等奖和国家专利。
柴吉琦的发明“触角”不断着眼学习,还涉及学校的各个领域,喷水池里的鱼没有活力,怎么可以形成自动换水的循环系统?他一次次实践新方案,遇到瓶颈了,就去请教专业老师,数度修改、最终成型;物流专业与业内巨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获得了一套可与世博飞机驾驶体验媲美的空中货运模拟系统的支持,价值百万元。为了专业建设全面发展,柴吉琦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依照原理开发了一套陆运系统,得到了企业老总的亲自体验和认可,并向他抛去了录用的橄榄枝。
走上科技创新路的他,一早就确定了创业转化科技成果的志向。18岁生日,柴吉琦将几年获奖的奖励加上自己的积蓄,注册了第一家校内实体公司,踏踏实实跨出了创业第一步。如今,已经直升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他依然活跃在科技创新的舞台,并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典型,为反哺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发展做努力。
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施行“选择的教育”是信息技术学校始终贯彻于心的宗旨。在“选择的教育”办学理念下,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让学生有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机会;与此同时,学校还为学生创设彰显个性发展的空间,将“选择的教育”理念渗透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校不但教会了学生在选择中选择,还让他们体验感知选择的乐趣。在这里,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才道路,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职业教育同样是成功者的教育”,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老校长邬宪伟这样阐释他的“成才观”:“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实行单一的选拔机制。在每一次考试和选拔中,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一些方面相对薄弱而失利,于是被笼统地判为‘不成功’——其实他们很可能在其他方面自有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线,走向成功。”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