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大展以主题性作品为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光辉历程和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跃然纸上。该展览由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市文广局、市文联、上海美协共同主办。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表示,对于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当下艺术家和准艺术家——艺术院校的学生们,都感受到应该进行鼓舞人、激励人的主题性创作,并且尊重艺术规律,发展自身技法。
因而本次展览的创作基本是一批成熟艺术家的新近作品,以及上大美院10多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历时4年完成的“永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系列组画12件。连成12幅高1.8米、宽2.6米的组画,选择了长征途中12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从红军自瑞金出发、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遵义会议等一直到最终陕北主力会师,形象生动而又艺术化地再现了这一战略性转移的重要意义。重温历史,贵在提醒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据悉,为了创作这组作品,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切身体会当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在现有图像资料十分罕见的情况下,他们还通过视频影像“描摹”当时情形。创作组反复研究、多次研讨、几易其稿,是因为被真实的历史感动。此外,该大展又从“精神如歌”上海油画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创作中精选出来主题油画作品27件。
令美协感动的是,此次大展更多的作品,是面向社会海选、征集而来。此次展览共收到应征作品700多件,经过初评、复评遴选出194件参展作品,其中中国画62件、油画57件、版画21件、水彩粉画31件、雕塑12件、连环画、漫画11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样式之新、手法之变,都出乎意料。但是主题都是围绕建党与长征,画面上既有硝烟弥漫的前线,也有庄严肃穆的烈士雕塑,还有代表红军身份的标志性物件。作品也不拘泥于写实,也注重塑造联想空间。例如王燕德创作的《胜利》,仅绘制了军号、军鼓、锣等乐器,但是仿佛都能听到胜利的欢歌……
施大畏认为,在当前美术创作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艺术家试图回归到创作原点,找到精神原动力。而青年画家也正从以往局限于表达个人小我的“个性”,走向汇聚大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