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缺乏远征经验
据美国媒体报道,有美军官员认为,在叙俄军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不适应沙漠作战环境,缺乏相应的装备维护经验,“俄军勤务人员花费太多时间,才让苏-34初步适应叙利亚的战场环境”。据称,俄军起初派到叙利亚的战机包括苏-24和苏-25各12架、苏-34和苏-30SM各4架,以及一些运输机。但两个月后,就有三分之一的战机和一半的运输机停飞,反映在作战行动上,俄军去年11月下旬的空袭架次显著下降。俄军不得不又增派了4架苏-24、4架苏-34和4架苏-35S。
美国蒂尔集团航空分析师理查德·阿布拉菲亚认为,俄军在境外远征方面经验不足,可能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在接壤地区的行动不同,远赴叙利亚作战对后勤有着极高要求,这需要大量经验,而他们(指俄军)恰恰没什么经验,可能会引发流程不当、备件和支持人员供应不足等问题”。曾参与规划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的前美国空军上将大卫·德普图拉认为,在沙漠和半沙漠的恶劣环境下,俄军对飞机的使用“太粗暴太频繁”,致使战机完好率仅70%,而美军当年部署中东的战机完好率维持在90%以上。
制导弹药库存有限
事实上,俄军自去年9月30日开始对叙境内恐怖组织目标展开轰炸后,使用最多的仍是非制导弹药。俄《军工信使》报道称,尽管俄军在叙利亚使用的高精度武器比2008年8月南奥塞梯冲突时有显著增加,但仍远少于美军。据统计,近十年来美空军作战使用的炸弹中80%是精确制导弹药。美国《战略之页》网站分析称,虽然俄军工企业研制的精确制导弹药堪称种类齐全,性能也很不错,但俄军购买的数量却不多。同时,能投射精确制导弹药的俄军战机数量有限,飞行员也缺乏使用此类弹药的经验。
俄《武器出口》杂志主编安德烈·弗罗洛夫认为,费用高昂是造成俄军无法大范围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原因,“KAB-500S等卫星制导炸弹的价格昂贵,储备又少,俄军使用时必须精打细算”。他表示,如果能把俄军轰炸机使用的炸弹全都换成类似KAB-500S的制导炸弹,或类似美军的“联合打击弹药”(通过加装制导和滑翔控制套件,把普通炸弹改装为制导炸弹),俄军的作战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但可惜的是,俄军缺少能以较低成本将普通航空炸弹改装成制导炸弹的手段。
先进装备也有缺陷
另一方面,有俄军事专家指出,俄军先进装备在叙利亚投入实战后,的确暴露出一些“短板”。
首先,去年11月,俄军曾动用Kh-101空射型巡航导弹打击叙利亚境内目标,但俄空天军远程航空兵副司令阿纳托利·科诺瓦洛夫少将承认,“并非所有导弹都命中目标,脱靶比例为10%-16%”。他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导弹使用过程中曾出现某些技术问题。
其次,首次投入实战的苏-34也出现了“一系列小毛病”。俄军事专家亚历山大·别伦日耶夫称,苏-34的飞行控制系统、涡扇发动机等重要部件都曾发生故障。不过,飞机设计人员和厂方技术人员则声称,这些故障“并不致命”,“对军事行动的大局没有影响”。
俄军还暴露出空中加油能力不强的缺陷。据报道,俄空天军代表曾表示,目前俄军空中加油机暂时无法为作战飞机远程飞行提供有效的空中油料保障,因此无论是去年秋天飞往叙利亚,还是今年3月的撤军过程中,俄军战机都未进行空中加油,只能依靠笨重的副油箱扩展航程。此外,据俄《军工信使》报道,尽管俄军无人机曾在叙利亚投入实战,但它们全是进口货,“类似的俄制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
训练不足尤需改进
俄《独立军事评论》主编维克多·利托夫金认为,包括飞行员在内的俄军官兵训练不足是叙利亚作战暴露出的最严重问题,今年4月12日发生的米-28N直升机坠毁事件就是一个例证。“这场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飞行员培训不足造成的,他们缺乏夜间在无标志复杂地形飞行的经验”。俄空天军远程航空兵副司令阿纳托利·科诺瓦洛夫也承认俄军飞行员存在“能力上的问题”,他对“莫斯科回声”电台记者说,俄军飞行员和机组在叙利亚军事行动中暴露出极大的训练缺陷,即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容易犯错,“必须在今后的训练中极力加以改进”。
利托夫金还指出,叙利亚行动暴露出俄军存在作战心理松懈的问题。他对《透视俄罗斯》新闻网站表示,如果俄军严格按作战条令行事,去年11月24日的苏-24被击落事件就有可能避免。“按规定,自卫能力薄弱的苏-24轰炸机在战区飞行时必须有歼击机护航,但俄军在叙利亚行动中并未照此行事。在苏-24被击落前,执行任务的轰炸机通常都没有歼击机保护。” 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