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托拉斯”
二战一结束,以巨大牺牲赢得胜利的苏联却陷入冷战漩涡,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展开全面对抗。尽管国家经济困难,但苏联仍维持着500万人的军队,这令1953年上台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非常担忧。作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他希望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建设上,而用相对少的钱来保卫国家安全,这就必须寄希望于“新式技术兵器”。
苏联国防工业部长乌斯季诺夫经常向赫鲁晓夫灌输“导弹是个神奇玩意”,1944年,德国在崩溃前夕搞出V-2导弹,对同盟国构成严重威胁,德国投降后,以科罗廖夫为首的苏联军工小组接收大批德国专家和技术资料,开启了本国导弹事业。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带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参观苏联最新军工成就,而乌斯季诺夫安排的“景点”就是科罗廖夫设计局。那里如同“导弹托拉斯”,规模之大连见过世面的赫鲁晓夫都感到吃惊,“这里的厂房足以装得下B-29(这款美国飞机曾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可我却没有发现什么能飞的东西,只有一些类似水管或锥子的东西(指导弹)”。
面对满脸疑惑的贵客们,科罗廖夫胸有成竹地介绍起自己的杰作。他用教鞭指着一枚横卧在托架上的导弹,它的样子很像削尖的铅笔,有个黑色尖锥头,后部是根圆柱体,外行人觉得这支“铅笔”不可能飞起来。科罗廖夫说:“这是我们开发的R-5中程导弹,它基本在大气层外飞行,在这种情况下,导弹不需要像飞机那样的大翼面,发动机功率在加快导弹速度的同时克服空气阻力,况且导弹采用简单的圆柱造型,既方便加工,又适合导弹飞行。”
赫鲁晓夫忍不住插了一句:“导弹外壳能否像焊接石油管道那样焊起来呀?”科罗廖夫笑着答道,原则上可以这样做,但那是以后的事情,“我们的工艺需要时间去进化”。
“绝密地图”
赫鲁晓夫又问起包括R-5在内的国产导弹具备什么样的核弹头搭载能力。当时,这属于禁忌话题,苏军保管核材料的部队一律用“特殊任务部队”指代,绝不许出现“核”字。在领导人的允许下,科罗廖夫低声介绍道:“R-5导弹可携带两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射程1200千米。我们曾会同‘特殊任务部队’在中亚试射R-5导弹,击中咸海岸边的靶场,核弹头杀死了靶场布置的所有生物,包括几头狮子。”
赫鲁晓夫很关心苏军借助这种导弹能把多少潜在敌人纳入打击范围。科罗廖夫走到一幅欧洲地图面前,上面布满相互交织的圆弧,主要集中在东西方对峙的“高压线”——东德与西德的边界上,而地图右上方用黑色美术字标着“绝密”。显然,这张地图仅供极小范围的人使用,圆弧划到的地方就是R-5导弹能打到的地方。科罗廖夫说,如果美国和北约胆敢进攻苏联,苏军就能将R-5导弹发射架前推至一线发射,可以覆盖所有北约欧洲国家。
这时候,乌斯季诺夫凑到赫鲁晓夫跟前,透露科罗廖夫正在发展射程更远的新式导弹,能从苏联腹地攻击美国本土。乌斯季诺夫向科罗廖夫使了一个眼色,设计师心领神会,又领着赫鲁晓夫等人前往下一个车间。在那里,赫鲁晓夫被一枚巨型导弹惊呆了,其体积堪比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科罗廖夫介绍,这是该局开发的R-7导弹,全重达270吨,“导弹射程达到8000千米,能把笨重的核弹头送到美国去”。似乎缺乏感性认识,赫鲁晓夫请设计师算算R-7导弹从莫斯科飞到基辅的时间,因为他知道坐螺旋桨飞机往来于两城的时间是3小时,科罗廖夫回答:“R-7导弹用不了两分钟就飞到了。”赫鲁晓夫满意地发出咯咯声,“两分钟,R-7导弹留给敌人拦截的时间都不够”。
谢尔盖透露,这次参观坚定了父亲发展战略火箭军的思想,而重视导弹核武器的结果必然是大规模裁减常规军备。1956-1957年,苏联裁军200万,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继续裁减120万军人,这几乎改变了苏联国防战略发展路线。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