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浴室里的客人
到了冬天,洗澡也要“开后门”;尤其是逢年过节,普通人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能洗上澡。延庆路96弄里住得都是越剧院的演员,袁雪芬、周宝奎等,我们住在112号,同住在一条马路上,我母亲很喜欢看越剧,所以也相识了,经过我家,她们总要停下来寒暄几句,打个招呼。她们逢年过节有演出,排练很忙没有时间排队,所以就来找母亲,希望能照顾一下,母亲爽快地答应了,她提前一个小时去浴室开门,让她们不排队就能舒舒服服地洗个澡。为了感谢母亲的“特殊关照”,徐玉兰、袁雪芬、周宝奎等名角经常会送越剧票给我母亲,我也借了光,看了很多越剧《孟丽君》《红楼梦》等折子戏。
因为认识了徐玉兰,当年妈妈因为妹妹要找工作,就叫妹妹去面试考越剧团,可是妹妹连一点艺术细胞也没有,到了徐玉兰家里,先叫她唱一首歌,可是妹妹一点也不会唱,不行!第二天,徐玉兰对妈妈说,不行呀!一点基础也没有;如果有一点文艺细胞,我也可以培养她,如果好,也可以收她为学生。可惜,妈妈无奈地说,不要紧,不好意思麻烦你了,我没有福气听女儿唱,就听你的。
安福路靠近华山路上的上海话剧团,演员也都认识妈妈。话剧团的小菲阿姨和妈妈的关系最好,她是一位漂亮、热情的演员,经常给我们演出票,我看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和《年轻的一代》话剧。
母亲工作很卖力,熟人又多,因为胖,所以顾客都亲切地叫她“大块头阿姨”。我开玩笑对妈妈说:“你也是大名人了,大家都认识你。”妈妈听了,笑着对我说:“当然了,我也是名人。”
后来“和平浴室”拆迁,母亲调了很多工作:南京路上的“新新理发店”、淮海路上的“新亚食品店”和“红玫瑰”理发店。
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安福路上的“和平浴室”。浴室工作没有在工厂和机关里上班那样吃香,当时社会上很多人也很在意父母的地位和职业,虽然我也很敬佩同学的父母是高级工程师、教师和银行代理,有学问,了不起。但是我从不自卑,不嫌弃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又在浴室上班;相反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很重要,总要有人去干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和平浴室”已经消失了,没有人会再想起它,也没有人会想起当年的“大块头阿姨”。
没有想到2013年,在我妈妈住院时,同病房里来了一位九十岁骨折的老太太,她指着躺在床上的我母亲对家人说,我认识她!家人以为她在瞎说,年纪大了,有点糊涂了。
我问道,你们住在什么地方?老太太的家人说,我们住在安福路上。原来如此,我说,她是认识我妈妈的,她一点也不糊涂。家人高兴地问:“真的?”我说,因为我妈妈当年在安福路上的“和平浴室”上班,她每天都要经过安福路,“你们家一定是沿马路的?”“是的,你怎么知道?”老太太的家人很奇怪。
我走到老太太床前,好像很面熟。我说,我好像也看见过她,因为我每天都要给妈妈送饭,看见很多人都坐在在门口,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他们听了很惊喜,好像找到了分离几十年的朋友和邻居一样。我们很高兴地聊了起来,可惜妈妈得了脑梗不能说话了,否则她一定会很高兴地和老太太聊天。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当年有一部电影《鸡毛飞上天》。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会好奇地问,是动画片吗?不是,讲的是1958年三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弄堂里办了一所“民办小学”,当年办“民办小学”是中国一项很重要的国策,所以小人物能办大事,象征着:鸡毛飞上天。
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国家提倡多生孩子就是光荣妈妈;于是年轻的妈妈响应国家号召,多生孩子,为国家出力。到了1958年,那年学龄儿童最多,现有的学校远远不够,于是政府就提倡开办“民办小学”。这时有三位家庭妇女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克服种种困难,办起了上海“建襄小学”。后来领头人吴佩芳老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她们将学生培养成人的先进事迹被到处传扬。吴佩芳经上海人民沪剧团和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的沪剧《鸡毛飞上天》和电影《春催桃李》,享誉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