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此人名气不大,却是后三国的一个重要人物。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他年轻时练得一身好武艺(曾与黄忠大战几十回合,未分胜负),先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吏,初露才干。曹操率兵攻打荆州,刘表败,李严奔蜀中投了刘璋,成为成都县令,政绩不错。
建安十八年,刘璋与刘备打仗,李严见刘璋昏庸,率众投了刘备。刘备因李严在益州有人脉,又当过成都县令,对其很看重,封李严为犍为太守,后任兴业将军,因其文武俱佳,处事干练,颇得刘备青睐。为了治理蜀国法纪松懈,刘备命诸葛亮、法正、李严等五人一起制定了《蜀科》。
后来,刘备率众打仗,几次遇险,皆为李严领兵救援。李严治理地方,很有一套办法,他主持修筑了蒲江大堰,还将都江堰、六水门等水利工程重修。李严兴修水利,使蜀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大为受益。刘备为此封李严为尚书令(副丞相)。翌年,刘备病危,他召诸葛亮和李严托孤,遗诏中让两人辅佐少王刘禅。
按照刘备遗旨,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在众臣中,他成了蜀国的第二把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刘备何意选李严为托孤大臣?论武艺与才干,赵云与魏延皆在李严之上。但赵云是刘备的警卫长,本领高而官衔不够大。魏延呢,论武艺、才干与地位,都够格。但刘备深知诸葛亮与魏延谈不到一块。文臣中有蒋琬、费祎,两人俱是老实人,一生听命于诸葛亮。因此刘备在病榻上思前顾后,觉得李严既不是诸葛亮一党,又有政治头脑。政治家选接班人,主要是平衡各派关系。刘备的蜀国当时有三派,一是他与关羽、张飞为首的一派,二是以诸葛亮、马超、黄忠、魏延等人的荆州派,三是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刘备认为有了李严这个强势人物,可以制约诸葛亮大权独揽。
但刘备一死,军政大小事务,皆由诸葛亮决定,李严根本插不上手,两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李严性格孤傲,又刚愎自用,所谓愎,既倔强固执,又自信过度,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很难与人相处。当年李严与其下属王冲、辅匡等人因事发生摩擦,李严自恃甚高,不屑与下属往来。他当时最效忠的人只有一个主子刘备,刘备一去世,李严在朝中就很少有谈得来的朋友。
诸葛亮一心北伐,他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李严不愿,他劝诸葛亮“宜受九锡”,诸葛亮赶紧推辞,他心中明白,李严此意是为自己升官做铺垫,借以要官。李严又提议划分五个郡为巴州,自任巴州刺史,诸葛亮也没答应。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私下对诸葛亮说,“李正方(即李严)腹中有麟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诸葛亮因“大事未定”,未与李严闹翻。
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兵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率兵去汉中。李严不愿,并暗中让人传言司马懿已用高官来诱降他。诸葛亮明白李严心思,便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让李严之子李丰任江州都督,统帅江州防务。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后,这才北上汉中。
翌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李严督运粮草,适逢阴雨连绵,李严运的粮草供应不上。他传话给诸葛亮,让其撤军,诸葛亮只得退兵。李严见诸葛亮退兵后,怕他责怪自己运粮不及时,便故惊讶之态:“军粮充裕,何故撤回?”并上奏蜀主刘禅。
诸葛亮办事一向严谨,便将退兵前后过程与李严之手迹一并交给蜀主,并将李严所作所为写成奏章。魏延、杨仪、费祎、姜维等20多位文武大臣皆支持法办李严,李严只得认罪,下场是流放至梓潼郡。
三年后,李严闻诸葛亮去世,忧愤致死。他明白诸葛亮倘若在世,他李严或许还可以再次被起用,诸葛亮一死,其他大臣均与他不和,便抑郁去世了。愎者,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