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艺术圈好像比过去有趣了。过去艺术圈也有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但趣事大多在圈内少数人中传播。像陈巨来这种资深“潜伏”,把艺术圈内的趣事偷偷写成文章身后发表的,属于极个别现象。幸亏他的《安持人物琐忆》是在他故后出版的,所涉及的人物也大多过世,否则被群殴至……什么程度就难说了。
而如今,艺术圈里有点什么风花雪月的事儿,也快和娱乐圈差不多了,会立马被微信朋友圈传遍。尤其某些微信公众号,可起劲了。譬如最近某艺术圈名媛和某出版人的事儿,放过去,成不了新闻。媒体跑美术的老一辈记者,如上海的郑重、谷苇诸先生,大都清高,追求的是专业性,绝对不涉狗仔行径。现在,专业性有几个人理,众生爱看热闹。
我也爱看热闹。说实话,某些故作深奥、空话套话的“专业”文章,谁爱看。真正的高手,专业精深却不会浑身写满“精深”两字。风轻云淡、嬉笑怒骂间,轻松点穴,那才有戏剧性嘛。
自从有了网络,艺术评论领域开始有趣点了。譬如这两年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一举成名的梁克刚,他装疯卖傻地游走在各种新潮艺术作品中,装作是个外行似的发表观感,实则褒贬有度,让许多觉得皇帝没穿衣服的观众长舒一口气——原来也有人这么看!
不过这个一贯插科打诨的吐槽帝,最近却对一个展览一本正经地写了篇文章,文章里认认真真地算了笔经济账。
那就是宣称展品价值10亿欧元的“毕加索走进中国”大展。开展盛况空前,特警安保壁垒森严,数百家媒体轮番报道,大报刊登整版广告,艺术圈的各位大佬、明星等云集捧场,大片的节奏。
不料,这个梁克刚却细细地将展品与国际拍卖会上相似拍品的行情进行了比较,发现纵然是以最高价来核算,也无法望10亿欧元之项背。他又进一步揭示,大多展品的来路,乃国外某艺术品租赁公司,并查出了租赁公司的价格表。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您这十亿欧元价值何止注水了100倍啊!”
我看到数字就头痛,梁克刚那一大堆数字把我看晕。后来展方对此进行了声明,我看了看,也没看到对梁克刚列出的数据给予驳斥。
民间资本办艺术是国家鼓励的大方向。民间资本办的艺术活动花枝招展点儿,无可厚非。我甚至认为这是比公家博物馆更具优势之处。我们不妨用一切手段去传播艺术,譬如“诱之以利”,让一些人先爱上艺术品的身价,在渐渐爱上艺术的内涵。但,这一切手段都必须建立在对公众、对艺术的真诚与敬畏心上。
我们很容易看到微信时代艺术评论的插科打诨,但这些插科打诨也同样要建立在对艺术和读者真诚的基础上,要建立在严谨的论证基础上。文章可能不值钱,但“文章千古事”,还必须要有一杆秤——它的名字叫傻,也叫良心。
网络时代艺术圈有些趣事,印证了一句老话:“出来混是要还的”。这句话会越来越应验,山寨艺术、行情炒作以及各种伪学术,包括被钱勾了魂而胡说八道的艺术评论,过去或许还能混,今后会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