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当年插秧忙
郭树清
  郭树清

  当年我在海军部队服役,部队有一个农场在辽宁盘锦大洼地区,主要生产水稻,目的是为了减轻国家负担,缓解部队粮食不足问题。因此每到春季播种和秋季收割时,都要从所属部队抽调人员进行抢种、抢收。

  当年的盘锦,各方面条件还相当艰苦,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叫作:盘锦大地红烂漫,土墙草房泥土路,茫茫一片芦苇荡;常年刮大风,难见晴朗天;出门风夹灰,雨天一身泥。还有一句是说盘锦大地有四大怪现象,即:马车要比汽车快,大姑娘也叼旱烟袋,老母猪系上裤腰带,糊窗纸儿贴在窗户外。这是对当时盘锦环境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9年5月,我任扫雷舰副政委,带领从各舰艇抽调的30名官兵来到盘锦农场参加插秧任务。靠这30人要在40天内完全用手工完成120亩的整地、拔秧和插秧任务,工作量当然是十分繁重和艰巨的。再加上官兵们的伙食标准由舰艇灶每天1元2角3分改为地勤灶每天4角3分,以及大部分战士都是第一次参加插秧,有的甚至连秧苗都没见过的,这无疑给完成任务带来极大的困难。

  插秧既要体力,还要懂技巧和有耐力。所插的秧苗既要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又要深浅适度,太深了,则成活慢;太浅了,则会飘浮在水面上而不能成活。于是,我根据入伍前曾在自己家乡种过稻、插过秧的经历,与大家商量,将30人按照熟练程度和根本不会插秧的进行搭配,组成三个互帮互学小组,结成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帮教对子,开展比学赶帮的竞赛活动。同时,为了尽快提高插秧技艺,还特地请来小老乡,时任农场会计员的梅荣和司务长肖勤煊作现场指导,传授技艺。在他俩的精心指教下,大家很快掌握了插秧要领,并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干劲。

  5月的北方,早晚气温还是很凉的,但是因为一切农作物的播种到收割都有它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周期,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否则都会影响稻谷的成长和收成。于是,为了不误农时,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迎着寒风、踏着露水出工了。大家按照整田、拔秧、挑秧、插秧、护苗和补苗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尤其是到了插秧阶段的一个多星期内,官兵们起早摸黑,光脚踩在烂泥里,进行紧张有序的拔秧、挑秧、插秧,30人每天要完成20多亩地的插秧任务,常常为了不失时机而争分夺秒,连中午饭都在田头匆匆吃完后便急速地赶回田间,直到太阳落山,余辉褪尽,才依依不舍地爬上田埂。最后几天,还要进行护苗和补苗,就是将被风吹倒的秧扶正,将被水冲掉的秧补上,一直到秧苗全部长直长齐就算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就这样,连续奋战40天,尽管官兵们个个累得腰酸腿疼,浑身上下像散了架似的变了形,有的因挑秧而磨破了肩膀,有的因插秧而磨坏了手指,有的被蚂蟥叮咬得满腿红肿,个个脸上都被晒成了古铜色,大腿以下双肢皮肤犹如黑炭。但是当看到那一片片映着天光云影的齐刷刷、绿盈盈的稻苗像“绿色地毯”似的铺满了田间,贪婪地嗅着稻苗的清香时,大家心里美滋滋的,浑身的酸胀疼痛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盘锦农场插秧,既是一次劳动锻炼,更是一次情意的结合。

  如今,37年的时间如流水逝去,但当年插秧时那精神饱满,你追我赶,相互帮助,同心协力,默契配合,其乐融融的情景,以及那波光滢滢的稻田里混杂着泥土的腥味,青苗的甜味……却时常荡漾在我的心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8天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生态上海
   第B01版:好吃周刊
   第B0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0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书法
评弹与文化广场
难忘当年插秧忙
来自银杏树上的爱
寄 语
同学花名册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难忘当年插秧忙 2016-07-28 2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