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3000名代表按下表决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五年规划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方式。而它的制定实施,从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到经由民主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经典范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时代要求,探索发展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本质和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石。
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这组数据来自今年的全国两会——今年,全国人代会共收到议案462件,其中有关立法方面的442件,有关监督方面的14件,有关决定事项方面的6件;全国政协大会共收到提案5375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
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在两会这一体现中国式民主的制度化平台上,民主的脚步笃定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意愿的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加通畅,始终确保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是公民最重要的民主权利。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民主形式。在我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特点和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符合国情顺应时代潮流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思想者们将民主引入中国,并试图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移植到中国。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无论哪种外来模式,照搬照抄的结果都是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自强、自立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豆选”“三三制”到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这种民主模式,中国共产党真正实现了倾听民声、广集民智,做到了政治稳定、决策有效,确保了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生命力。
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从调整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生育政策,到修法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为地方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一系列制度和实践,实现了对民主理念和方法的建设性创新。
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到2013年的41908元,增加110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到2013年的26955元,增加78倍。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形象地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政治制度保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民主政治不断创新发展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强化预决算监督,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夯实基层人大建设基础;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创新人大监督方式;推进政府协商,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听证机制、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加大人民团体协商力度,从操作机制上将协商民主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永不停息。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新华社记者 陈菲 吴晶晶 杨维汉
(据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