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宗昭,科技战线上的老兵,曾为软土隧道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是隧道领域中颇有知名度的女专家之一。
78岁每天搭班车上班
通过电子导航可以查到,从乔宗昭家到她上班的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距离是20公里。2003年,就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位置上退休的乔宗昭,现在在院里担任总工顾问,依然每天上班。也正是因为这20公里的距离,78岁高龄的乔宗昭每天7时就得出门,然后搭乘院里的班车前往办公室。
专访是在院里的接待室进行,乔宗昭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平日里就在大办公室里与大伙一起办公。她衣着朴素,待人随和,如果不是事先得知,你很难想象这是在专访鼎鼎大名的外环隧道的总设计师,倒像是在与邻家阿婆聊聊家常。
可翻看其个人履历,你就会知道这位“邻家阿婆”的一生着实不简单。外环隧道、长江隧道、延安路隧道、打浦路隧道……上海所有的隧道设计,几乎都与她密切相关。她一生的付出,就是为让浦江变通途,让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感受到过江的便利。
创造出罕见设计速度
1999年,乔宗昭承担起上海第一条沉管隧道外环隧道的设计重任。为设计好前所未有的外环隧道,从年初四起,乔宗昭就率领项目组集中到莘庄,进行封闭式设计研究。从接投标开始,已经四度进行封闭式集体设计创作,每次都有1个多月不回家,最长的一次2月有余。虽已年过花甲,乔宗昭也和年轻人一样,起早贪黑地工作,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2时!由于过度操劳,她心脏病复发,依然坚持一线工作,常常是昨天还在医院输液,今天又出现在办公桌前。
正是靠着这份执着,才创造出一种罕见速度:12套、250多张施工图纸短短三四个月内问世。项目组最终提交了300多页厚的标书,赢得了工程设计,还同时完成了10项技术创新。
乔宗昭还主动承担了宁波、南通、深圳等地的隧道设计任务。她经常谦虚地说:“我做到哪里,就要学到哪里。注意当地的设计规范、标准及成功的工程实例,在消化吸收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到了施工阶段,每节管段的沉放,每项关键的施工节点,工地现场总是能够看到她的身影。有时为了抢时间,她通宵赶路,利用行车时间小憩。到了工地马上处理工作,再匆匆从外地赶回上海。
主要精力用在写规范
“现在老喽,腿脚也大不如前,走不动了,很少再去现场了,最近只是延安路隧道大修时候去过一次现场。”乔宗昭向记者感慨,“以前我是比较喜欢下现场的,因为看了以后有直观的感觉。”
乔宗昭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关于工程建设的行业规范、隧道设计规范之类的材料。乔宗昭向记者比划了下,最多时这种材料堆得有1米多高。乔宗昭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编写规范上。
在长江隧道工程之后,乔宗昭和团队编了一本十万字的《超大特长工程隧道设计》,将超大特长隧道设计的全过程和盘托出。乔宗昭认为,做完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思维,让大家共同借鉴,以便于大家在新层次上进行再攀登。
不过,即便现在主要工作在室内进行,但由于身体原因,乔宗昭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了。“我很羡慕单位的年轻人,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还经常加班到半夜,有能力又肯干。”乔宗昭告诉记者,等把手头这些规范编完,她会考虑休息。
休息以后想做些什么?乔宗昭告诉记者:“平素里就喜欢养花,看到满园春色,自己心情也能愉悦起来。”除了养花,乔宗昭还想多跟全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享受天伦之乐。“平时跟儿子、孙子碰到的机会也少,一起出去旅游的那几天,能天天同吃同住同游玩,非常开心。”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