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故事并没有完。罗塞夫被弹劾的法律依据是非法操控预算,而深层原因则是巴西经济形势持续恶化、腐败案频发,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国内民众,都对于现任政府丧失信心。
特梅尔刚出任代总统时,希望能在危急时刻组织起有效率的新政府,挽救低迷的经济,提出“让我们停止谈论危机,让我们开始工作”的号召。然而至今,特梅尔“代执政”超过100天,结果并不乐观。
日前,巴西官方发布7月统计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当月下跌0.6%,并没有复苏迹象。而真正让人担忧的则是国内持续的高失业率,据统计,目前巴西的失业率已达到11.6%,这意味着有接近1200万人没活干。经济困境让劳工党政府失去积攒了13年的民心,但民意也并没有转向特梅尔。
“总统的问题”和“国家的问题”虽然相关,但也有适当的区隔。罗塞夫弹劾案的发展,虽是正常司法程序,也是各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而经济低迷引起的民众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反弹,则是“导火索”,是巴西“国家的问题”的集中体现。
巴西“国家的问题”更复杂,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国家产业结构、全球经济形势、劳工党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较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巴西政府经济调控能力被急剧削弱,过早“去工业化”进一步伤害了经济稳定和独立。
回顾从卢拉到罗塞夫的劳工党执政过程,他们浪费全球大宗商品高红利时期的利好、对右派政府“重经济、轻民生”政策矫枉过正,导致国民经济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巨大;而政府官员的腐败或无能,则使得矛盾激化,导致局面失控。
巴西现在面临的是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都亟需变革的攻坚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以更长远的视角、更科学的决策、更团结的合力去慢慢解决。
巴西“总统的问题”今天落幕,更重要的“国家问题”仍在发酵。如果仅仅把弹劾掉一个总统当做救世良方,这种逻辑未免粗暴和幼稚了。 万戴
(作者系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