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于莎剧
但是更喜庆
威尔第80多岁高龄时创作的歌剧《法尔斯塔夫》,脱胎于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四世》(上)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福斯塔夫这一在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他集可怜、可恶、可笑和可爱于一身,十分有观众缘,同时在《亨利四世》(下)中又充满了悲剧性。
威尔第舍弃了福斯塔夫在《亨利四世》(下)中的悲剧命运,仅仅选取其周旋于宫廷与女性等社交生活中的欢乐一面,从而使得《法尔斯塔夫》成为一部热闹非凡,且最终皆大欢喜的喜歌剧。该剧于1893年2月9日首演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它没有以往传统歌剧中常见的大段咏叹调,鲜有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但是它却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天衣无缝的戏剧结构、众多高难度如神来之笔的重唱,饱含威尔第的人生智慧,被公认为可与《奥赛罗》比肩的最杰出作品。
移植至温莎
上世纪50年代
毕业于诺丁汉大学哲学系的导演哈里·费尔,把该剧的时代背景移植到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温莎小镇。他表示,“上世纪50年代,正是英国贵族没落、中产阶级兴起,青少年开始发出自己声音的时代,与莎翁在两出剧目中描绘的阶级流动的状况十分相似,且又贴近当下生活。”他认为,该剧是一部关于金钱、阶级和女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角色演变及其矛盾对抗的作品,用现代人理念依然可以解读。
而且,上世纪50年代的英伦风格有其独特的时尚特征,因而从人物造型到舞台都十分有风格。最具创新意义的是,导演会把舞台从中分隔为两个演区。原本剧中的三幕五场被浓缩在三个地点中,即加尔泰尔旅馆,福德的家和温莎公园。尤其是上半场的四个不同场景,通过舞台上的两块分割开来的区域,巧妙地解决了迁换场的问题。左边可能是福德家的客厅,右边可能就是公园。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两个空间的人物会“穿越”到隔壁演区表达意见。这种在不同演区同时穿越的设置,十分符合喜剧甚或闹剧的风格,往往容易产生令人捧腹的笑果。
多方面合作
歌剧院统领
该剧也是歌剧院尝试从台前到幕后,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大制作。导演哈里·费尔、舞美设计亚历克斯·伊尔斯、灯光设计戴维·康宁汉姆均是地道的英国人。服装设计马克·伯曼也在英国生活了20年。
指挥由安东尼亚·皮罗利、林友声两位指挥家担纲,演员方面集结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上海歌剧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张峰是法尔斯塔夫的A角,活跃于世界各大歌剧院的西班牙男中音歌唱家彼得罗·斯帕尼奥利担纲法尔斯塔夫的B角。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丹妮拉·斯基拉琪和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则饰演女主角艾丽斯·福德。此外,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皮耶罗·特拉诺瓦、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妮可·皮科洛米尼分别饰演福德和奎克利夫人,与他们同台飙戏的还有张建鲁、宋倩、于浩磊、张帆涛、王碧华、郑瑶等优秀歌唱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打破以往外国演员一组、中国演员一组的惯例,而是大胆地中外混搭,一方面重点推出歌剧院的实力唱将,另一方面通过相互配戏,吸收借鉴世界著名歌唱家的优点,激发演员们的表演状态,从而碰撞出更多精彩的火花。这也会成为提升演出的艺术水准和剧院各环节技术水平的创新做法和有效途径。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