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融合创新
主流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壮大
怎样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结合各自多年新闻宣传实践,国内新闻界逐步形成共识:必须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大力推动融合发展。
作为新媒体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开放平台,由新华社发起、中央和地方媒体共同打造的全媒平台日前上线,首批42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共同签署协议。全媒平台将为业界同行开放全系新媒体终端,实现地方媒体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等国家级平台的高端传播;为成员单位开通“现场新闻”认证绿色通道,实现手机即拍、即传、即发的新闻在线生产。
通过建立全媒体业务格局,新华社着力实现“四个延伸”,即在筑牢国内舆论主导地位基础上向世界范围延伸,在筑牢传统媒体领域优势基础上向覆盖全网延伸,在筑牢新闻报道主业基础上向经济信息延伸,在筑牢媒体用户市场基础上向终端受众延伸。
中国外文局着力解决资源分散、内容同质、策划能力弱、报道效率低等问题,2015年组建成立融媒体中心,并启动外宣媒体“中央厨房”平台建设,形成以“外宣中央厨房”为龙头的新型工作机制,以多语种、外向型、多维度整体优势,再造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做到新闻信息内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强化了外宣媒体终端的特色化、品牌化、区域化发展,在形成合力的同时激发了活力,有效提高了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
创新传播形态
有效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力
新闻产品是检验创新传播的重要标准。各主流新闻宣传单位大力推进传播形态创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产品创新体系,推出一批现象级新闻传播产品,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力不断增强。
人民日报推出的一系列新媒体报道令人印象深刻:2016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邀请习总书记现场录制音频,推出融媒体产品《习近平元宵节问候》,全网点击量突破2.5亿。针对所谓“南海仲裁案”,《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微博话题创下63.9亿阅读纪录,单条阅读量创下超2.6亿纪录。致力于当好创新传播排头兵,全流程、全领域、全平台创新传播,人民日报努力通过形式创新提升表现力、技术创新强化引导力、平台创新扩大影响力、机制创新助推创造力。
中央电视台创新建立“重大宣传报道一体化统筹”方式,贯穿中国道路、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主线,贯通内容、频道、台网平台和时间节点,聚焦重点、打造亮点;创新电视画面语言表达方式,实施“新闻节目素材更新共享工程”;创新节目编排模式,新闻联播以“导语+正文+本台评论”的方式,推出《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攻坚在阜平》《大国工匠》等报道,彰显央视舆论引导力。
增强传播效果
形成新型主流新闻媒体矩阵
随着新闻传播创新深入推进,网上网下不同平台优势叠加互补,拥有较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新闻媒体矩阵渐次形成,致力形成同心圆、全力传播正能量。
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在党的诞生地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等相继推出专版、特刊、系列报道,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注册地”等新颖的网言网语,也通过“上海观察”“文汇”等新媒体平台,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报道点击量以百万计。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今年3月1日再次全新改版上线,定位为党报互联网主阵地,日均发稿约100篇,“上观访谈”“舆情”“伴公汀”等栏目特色鲜明。
中联部宣传部门创新形式方法,传播我党执政理念主张。制作了纪录片《面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播出,有力宣传了新时期党的对外工作的发展和特色;还推出了10余部短视频作品,在网上播发,国内外点击量均在千万以上。
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传播,需要把握议题、占领制高点。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门先后推出“我和国旗合个影”“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我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我是党员”等23个点击量过亿次的网络话题。以微博、微信为主的舆论阵地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共青团中央”影响力稳居政务微博排行榜首位。
实践表明,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今天,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正在形成,主流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壮大,新闻传播工作在探索创新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华社记者 周玮 姜潇 杰文津 朱基钗 陈宇轩 许晓青
(据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