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在嘉定汽车城迎来首届新生。一年级男生小吴本来是要进另一所学校的,但新学校开在了家门口,且是对口公办校,这让小吴同学一家都很开心。他的母亲刘女士说,最希望学校能让每个学生都自由发展个性特长。
也怪了,新落成的学校,一进校门好好的一块空地居然变成了农田,还取名“一米菜园”,每班一块地,让孩子自由种植,但却是要纳入课程的,要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各门课程融合。刘女士说,让孩子接触点大自然的农作物是件好事,孩子也会收获满满。
“让孩子收获满满”,作为家长的刘女士是这样说的,代表着沪上近200万中小学生和他们家长的期待。而且,这样的收获还应当是快乐的、和谐的、对一生的发展有价值的。正如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带给小学生们的新学年祝福——不是考多少高分、拿多少竞赛奖状,而是要努力实现“让每个孩子出彩”的办学理念。从家长期待的“让孩子收获满满”,到学校实践的“让每个孩子出彩”,其内在逻辑与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如出一辙。卢梭推崇“自然教育”,认为其作用就是“保持和发展人的自然本性”,其基本做法就是“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
在翻出卢梭这位教育界化石级大咖后不禁愕然,我们离这样的思想还有不小距离。去年,上海市对所有的一年级家长进行了学习基础素养的关注度调查,数据表明,在学前阶段,家长对儿童学习好奇心的关注还排在第5位,但到了小学阶段,好奇心就变成了倒数第3位。与对好奇心的关注度“暴跌”相反,不用调查就会知道,被急速拉升的肯定是家长对孩子考试分数的近乎狂热的追求。所幸的是,新学年之际,沪上各校几乎都在营造一种“让每个孩子出彩”的浓郁氛围。小学取消百分制,改为全面实行等第制评价,让分分计较、分分必争失去了温床,更为孩子们个性发展出彩提供了广阔时空。新一届的高三生将是明年开始实施的新高考方案的最大受益者,取消文理分科、外语可以考两次、高考科目组更趋合理,足以让想张扬个性特长的高中生长袖善舞。
让每个孩子出彩,需要教育部门做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首先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同为今天新开办的浦东新区万科实验小学,着力打造让孩子出彩的舞台,而且天天下午安排了近一个小时的“好戏”时间。周一“国际理解日”,让孩子走进世界经典文学、音乐、美术;周二是“强身健体日”,武术是特色项目;周三是“欢乐合唱日”,用童声唱响快乐童年;周四是“活跃思维日”,乐高、机器人等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周五是“快乐活动日”,开足各种拓展型课程。试想,天天这般浸润在素质教育的土壤里,开出的花朵能不鲜艳吗?
让每个孩子出彩,还需要从细微处传递教育的正能量,让孩子的发展轨迹不跑偏。就在昨天,教育部在其官微推送了一篇开学特别提示,标题是《哪些习惯会对孩子一生起作用》。内容包括:做事有计划、生活有规律、零碎时间不浪费、不迟到、东西摆放有规律、尊重他人、做决定之前能三思、遵守公共规则、不做有可能发生危害他人的事等等。细读下来,这真是终身受用的好习惯,与考高分关系真的不大,与只会死读书更是南辕北辙。但也是在昨天,即开学前夜,一些公众号又开始兴风作浪。比如,一篇《上海升学总攻略,中小学全分析》的微信,横向比、纵向比,比来比去都是甲校比乙校多了几个上北大清华的、高考成绩比别的学校高了几分之类“无分数不成教育”的极易引发家长和学生恐慌与焦虑的事情,弄得有些家长生生感叹“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家长焦虑不止、孩子过早参与竞争,这都不是“自然教育”。再引述卢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他提出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不也正是着眼于要让经过学校教育洗礼的人,一生都更出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