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爱恨“老字号”
邵宁
  邵宁

  在这个“吃货”遍地的时代,美食类微信的点击量总是最高的。上周本报微信公众号的《百年老店上海老半斋尴尬成“网红”,被日媒评为“零分餐厅”究竟冤不冤》,阅读量就是其他文章的好几倍,留言更是多达数百条。

  这数百条留言中,“不冤”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在沪上多家“老字号”饭店的遭遇:服务冷漠,仿佛“时光倒转30年”;菜肴点心质量下降,甚至难以入口;桌子油腻、餐具不洁……不少人慕名而去扫兴而归,“发誓不会再去”。

  如果“老字号”的经营者读到这些评论,相信会如坐针毡。

  假如一家饭店有这么多毛病,那还只是个别情况,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些“老字号”的通病,那么,这些问题恐怕不是简单的整改或几条服务承诺能够彻底解决的。

  很多读者把“老字号”的种种问题归结于“国营饭店”,这话既对又不对。这些“老字号”以前确实都是国营名店大店,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上海的绝大多数国营饭店已经转制,有的转为股份制企业,国资占其中的一部分;有的转为民营企业,或由经营者所有,也有的由经营者和员工共同持股。应该说,转为民营的饭店、点心店,情况要好一些,机制活了,员工积极性都比较高,但一些国资依然占大头的“老字号”,“国营”色彩依然抹不去。

  这一系列报道戳中了“老字号”的痛点。“老字号”该怎么改?值得有关部门考虑。比如,除了经营者持股,能否让员工也持股?让饭店上上下下成为利益共同体。再比如,怎样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还有,“老字号”的特点是价格低廉,老半斋的咸肉菜饭竟然只有3元一两,比路边摊还便宜,那么,能否根据市场规律调整价格,同时改善就餐环境,提高客人满意度?

  “喜欢你才会骂你”,这个道理同样可用在市民与“老字号”饭店的关系上。最近“老字号”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还有很多上海人对它们怀有深厚的感情,不希望那些辛辛苦苦铸成的金字招牌就这么消失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生态上海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专题报道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松江教育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把小广告当“案件”查的法治意义
爱恨“老字号”
孤独之死
全民直播时代要有规则护航
关脱!关脱!
教师凭什么受人尊重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爱恨“老字号” 2016-09-14 2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