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大可凭“孤独”作为一种气质修饰。在青春妄为的年纪,孤独是文艺的,是特立独行的,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自我宣言。
但我们,十之八九,在年复一年后,变得“软弱”起来。年长者,大多爱热闹,变得慈悲,变得唠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群体。
在英国西北区的海滨小镇布莱克浦,每周都有1万多个电话打入当地一栋不起眼的办公楼。这是24小时服务的“银色热线”的所在地。老人家们打来电话,说着一些毫不重要的生活琐事,他们只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与他人保持联系。
伦敦“终结孤独”倡议行动已有5年;与地方政府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合作,致力于减少孤独现象的计划也在数十个城镇兴起。就连消防队也收到相关训练,除了查看民宅的防火安全,他们还注意屋主是否有与世隔绝的迹象。在英国与美国,65岁以上的民众大约每三人就有一人独居。
诗人艾米丽·迪金森把孤独描述为“不可丈量的恐怖”,一种无声无息的伤害。这已是悲秋伤春的文字把玩了。今年发表于《细胞》期刊的一篇报告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认为他们找到了人脑产生孤独感的区域。这个叫做中缝背核的部分与人们所知的忧郁症相关。戴齐与她的同事发现,实验用的老鼠被隔离一段时间放回鼠群时,中缝背核里的多巴胺神经元活动会大幅增加。而之前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奇奥波一直在研究孤独感,他说孤独感与口渴、饥饿、疼痛相似,是一种反向讯号。
孤独是致命的。它与生理疾病以及行为、认知能力下降都有关联,孤独比肥胖更预示着人的早逝。
因为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国人的银发生活,比起欧美同龄人,幸运地多了陪伴。中秋将至,一年到头团圆的节日都有好几个。常回家看看,常拉拉家常,其实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陪伴。心是满的,快乐便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