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第32个教师节,机缘巧合的是,我的教龄也正好满了32年。教师生涯与中国教师节“同龄”的我,当初懵懂入行,当中有过迷茫,最后却是用坚守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32年,我见证了上海教育的改革创新,见证了上海教育人的兢兢业业,见证了教育管理者专业引领,见证了上海市民对教育的重视。
教师节前后,一拨又一拨曾经的学生重返校园,只为向曾经的老师问声好。温馨的贺词在微信和短信中传递,传递着曾经的师生情。在属于每一个教师的节日里,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期盼着自己的学生,都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们满足于自己的学生还记得我们。只要孩子们来看我们,这样欢乐的日子也便是属于教师的节日!
但荣耀总是与责任如影随形。这一天,当教师接受鲜花、掌声和祝福,被社会广泛关注时,意味着我们肩负的责任又多了一层。我们应该怎样让这个节日更丰富、充实和有意义?
我比较认同教师自己将“教师节”当作“反思节”的观点。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共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为教师,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常常问自己:我凭什么被人尊重?
代表国际学生成就和国际教师水平的PISA测试和TALIS调查的结果中,上海学生和教师在多项指标上荣获世界第一,这一成绩足以赢得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尊重。然而宏观层面的卓越成绩不能完全替代微观层面的感受,市民的切身感受往往更多地来自与个体教师一对一的交流过程,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程度,直接影响着家长对教育的感受度。
随着市民整体素养的提升,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状态,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当我们还在思考如何做好“教育+互联网”这篇文章的时候,“互联网+教育”已经扑面而来。新的高考改革,打破了原有的高校招生模式,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教学模式转变、学习习惯和思路的更新,确实在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情绪,如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立德树人、创新素养、国际视野、个性特长……等教育责任中取得各种平衡,我们的教师,一直在路上。
我认为,当今的教师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以善学好学的姿态应对新的变化,以勤奋踏实的状态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以为人师表的情态引领学生的成长,当今的教师唯有更自爱、自律和自重,才能对得起教师的称号,对得起政府、社会和学生对我们的尊敬,对得起“中国教师节”这幸福的节日!
(作者为上海市金山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