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以千计的“绿色文物”,如何进行保护?近年来,针对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本市通过“多管齐下”的手段,从规划、标准、科学、机制等方面,多角度地探寻保护之道,取得实效。
规划引领
为从源头上保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避免因开发建设等情况造成古树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化。加强古树名木规划建设管理,由市绿化市容局和市规划国土局牵头,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市规划院、市测绘院配合,共同开展上海市古树保护规划编制和数据库建库工作,形成了古树名木分类指导、专项衔接的研究成果,以及“一树一档”“一图一表、图表合一”的管理文件。
上海市古树保护专项规划的研究历时3年多,于去年6月结束。主要完成了古树地理坐标的测绘定位、古树本体调查、古树保护三个专题研究,以及古树理想树冠树高汇总、建设期古树保护政策及流程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 专题一:古树名木保护需求分析 对树木的现状信息作基础分析,包括树木特点、空间分布、保护质量、环境敏感性等特征,由此提出不同类别的古树名木的保护需求,明确入库要素,完成“一树一档”的基础研究工作。
■ 专题二:古树名木政策评估与案例研究 梳理保护条例和其他政策文件中的既有控制保护要求及对应的管理部门,研究事权范围内不同部门的权责,补充古树名木的分级管理措施。选择国内外较成功的案例,重点研究树木保护与规划建设管理、文脉延续、周边功能开发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总结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
■ 专题三:古树名木周边环境控制与协调研究 重点研究保护和控制范围内的环境要素特点,包括城市肌理、建筑特征、土地使用、环境要素和社会人文特征等,并分析其对保护工作的影响。形成古树名木周边控制体系导则,包括建筑高度、密度、空间布局、环境要素等,确定不同类别树木保护范围线与控制范围线的控制原则。在控制导则基础上制定规划管理文件,研究管控机制。着重研究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如何衔接,明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权责和工作机制。将保护规划与法定规划编制、开发建设管控相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古树周边的开发建设,也成为了危害古树正常生长的最大因素。比如,规划审批前未进行古树情况征询,造成古树保护落后于规划;建设时期地面抬高,造成古树进入“盆地”而积水;建筑施工方案未按照古树保护方案执行,根系被破坏,造成古树“受伤”等。因此,古树的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城乡土地、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共同协作,实现多部门、全过程管理。
示范引导
古树名木是上海珍稀的活文物,也是上海生态文明进程的见证之一,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也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两年多来,指导站根据确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的要求,形成了包括“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等三个子体系的古树名木管理标准体系框架。
推进标准化试点,在服务品质提升、服务品牌建设、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六个示范区中,推进了古树建设期保护、古树技措、古树巡督查、古树考核、古树宣传、古树基础管理等,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并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机制保障
为了让全社会形成关爱自然、爱护古树的氛围,在专业部门对古树日常巡查检查的基础上,本市从2014年起,建立了古树保护志愿者机制。指导站与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办公室联合,在全市范围内招募志愿者参与古树的保护。目前包括崇明在内,已招募市级志愿者25名、区级志愿者100名。
该机制建立后,志愿者热情高涨,积极报名巡查古树,至今已巡查了徐汇、静安、松江、普陀、嘉定、浦东、宝山、青浦等10多个区县的200多株古树,上传了300多张照片,发现并反映了几十处问题。
通讯员 严巍 陈志华 潘建萍 邹福生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