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骤增,北上广等大城市更是成为“重灾区”,据估计,上海市近20年间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长了十余倍,严重威胁男性健康。今年10月28日是第17个“男性健康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王忠教授指出,前列腺癌早期不易被发现,等到出现尿血、尿痛及骨痛时,往往已是晚期。专家表示,即使错过了根治性手术的时机,患者也不要气馁,目前以内分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仍可帮助控制肿瘤的发展。
夜尿增多未必都是前列腺增生
两年前,年过六旬的刘老伯开始出现排尿困难,夜尿增多的情况,便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得了前列腺增生。怎料近一个月来,老伯每天夜里至少得跑十次卫生间,严重影响睡眠,偶尔可见血尿,此时老伯才急忙前往医院,却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
王忠教授介绍,临床上类似刘老伯的患者并不少。据了解,男性50岁后开始进入前列腺的“多事之秋”,最普遍的是出现前列腺增生,逐渐发生排尿费劲、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不尽等情况。王教授说,前列腺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等,由于这些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相似,因而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
据介绍,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几乎加倍。王教授强调,老年男性一旦出现泌尿系统不适,应立刻前往医院确诊,千万不可自行按照前列腺增生服药治疗。
减少雄激素 “饿死”前列腺癌
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若能及时接受根治性治疗,临床治愈率高达95%以上。可一旦出现血尿、压迫等明显临床症状时,病情常常已难以控制。在我国,超过70%的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难道这部分患者只能“坐以待毙”了吗?
王忠教授表示,即使失去手术机会,患者也不要气馁,药物治疗也能帮助延续生命。他介绍,雄激素是前列腺癌细胞的“养料”,一旦失去了雄激素的滋养,在一段时间内前列腺癌会像蝼蚁溃堤一般溃不成军,症状也会随之极大改善。
过去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患者双侧睾丸,进而抑制雄激素分泌,称为手术去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患者在切除睾丸后,会产生很大的自卑感。”王教授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通过药物就可以达到和手术去势一样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的效果,代表药物如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在欧美国家,药物去势比例在去势治疗中高达90%。
由于雄激素90%-95%源于睾丸,5%-10%源于肾上腺,仅靠去势药物不能完全阻断男人体内的雄激素分泌,因此还需抗雄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断雄激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代表性药物如原研进口比卡鲁胺片。
“前列腺癌治疗关键仍然在于早发现。”王忠教授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需例行直肠指检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则应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建档随访,可以在体检中心要求在体检套餐中加入PSA检查,也可以去医院泌尿外科就诊检测,抽血即可完成。不过,由于前列腺炎症、导尿等因素也可致PSA异常,需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活检用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