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一口气
玉华被海澜这么一说,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半天才说,“那我一会去菜市场给你买个鱼缸吧”。有时下人们会在一块聊天,只要说到海澜,大家都会说,“别看咱三姑娘脾气爆,说话横,那心可是真好”。
再大一点,海澜又被送进美国学校去上学。美国学校在干面胡同,据说旧时这里是运输禄米的必经之路,本是土路,车马一多,灰土满天,用老北平话来说,就是“下干面儿”,因此这里被称作“干面胡同”,不过,到了民国不运禄米,位居内城又靠近洋人区,干面胡同也就成了故都的宝地。
美国学校创办于1918年,分中、小学部,主要招收各使、领馆工作人员、传教士的孩子,等于是个国际学院,美国人、法国人、土耳其人都有,有时也会招收少数有一定背景的中国孩子。在美国学校学的是法语、英语、德语等,当然还有中文,因为同学大多数是外国孩子,所以,海澜的英语一直比中文学得好。
履任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上的是圣心小学,姐弟俩从小在一块玩,感情好,所以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上学一起出门,有时放学了也约在路口见面,一同回家。
胡同里拉洋车的对海澜都好,有个叫二奎子的,长得高高大大非常健壮,有时看见海澜一个人在走,就会停下脚步说,自己也要去那里,顺道拉海澜一段。一天,他对海澜说,三姑娘,我要结婚了,你要记得过来哦。过几天见了海澜又说,你别忘了哦。海澜就真的记着,到了那天,她一直等在门口,想看看新娘是谁,没多久,就见一个老妈妈拉着一个姑娘的手走进了二奎子家的门。那姑娘海澜认识的,也是胡同里穷人家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花轿嫁妆,换一身干净的布衣服就这么嫁了。海澜紧随着进门,二奎子见了海澜,非常高兴,特地把海澜介绍给那些坐着喝茶的穷哥们说,这是傅家的三姑娘。那些穷哥们都很恭敬地跟海澜打招呼。新房里很简陋,只有两条板凳,一张老式的八仙桌,炕上还有一条新的被子。穷人结婚根本就没有喜酒喝,在八仙桌上有些挂拉枣、落花生、铁蚕豆和葵花籽,还有一壶茶。看得出海澜的到来让二奎子觉得脸上有光,他一直在劝海澜喝茶吃东西,海澜不喝茶,吃了一点零食就走了。事后想起来还觉得内疚,自己空着手就去了,也没带个“份子”钱去。
除了拉洋车,二奎子有时还会去拉大排子车运货。大排子车一般是5个人拉,二奎子总是站在最前面,一个最吃劲的位置,弓着腰,非常辛苦地一步一步往前蹭,可能是要养家了,想多挣点钱吧。
砖塔胡同外面是丁字街,街口一家挨着一家的都是些小商铺,卖羊肉的,卖包子的,还有些卖花生、挂拉枣的小摊。海澜最常见的是一个老奶奶,花生、挂拉枣都用黄表纸包成三角包,自己则常年端个小凳守着摊。海澜也买过一两回她的花生,又脆又香,味道甚好。路口有个交通警的岗,海澜经常看见那警察晃晃悠悠走过来,在那些小摊子上一路捞过去,这里抓一把那里抓一把,放进口袋哼着小曲走了,也没见给钱。有一次海澜不解地问老奶奶:“他怎么吃您东西不给钱呢?”老奶奶叹着气说:“可不敢找人要钱啊,我还指着人家关照呢。”海澜一听就来火了,暗自思忖要替老奶奶和其他小摊主出一口气。
次日放学,她跟履任一同回家,走到街口,见那警察正站在石墩上指挥交通,便走过去大声喊:“你给我下来!”那警察见是一个小姑娘,不知何事,也就下了石墩走到海澜身边。“干什么?!”警察当惯了,说话很冲。海澜没说二话,上去就给了那警察一个大嘴巴,把警察打得愣在那里,半天没回过神来。
“你敢打我?”伪警察嚷起来。“叫你吃别人东西不给钱!”海澜的嗓子更大。“你是谁家的孩子!”那警察一把抓住海澜的胳膊,恶狠狠地像要把海澜吃了。那时汪精卫已经降日投敌,建立了傀儡政权,权势大得很,海澜经常听大人说,所以知道,当即灵机一动,大声说,“汪精卫是我舅舅,你找去吧”。那警察果然被唬住了,一时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刚一撒手海澜便趁机跑了。履任虽然是个男孩,但胆子小,一直呆在街角不敢出声,见海澜跑回家,他才颠颠地跟上,说,三姐啊,你又闯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