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章太炎与鲁迅师生情深(上)
华强
  ◆华强

  鲁迅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逝于上海。章太炎生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逝于苏州。师生二人都曾经生活、战斗在上海,谢世前后仅相隔4个月零5天。今年是师生二人逝世80周年,特撰文纪念。

  思想上有许多共鸣

  在章太炎的弟子中,鲁迅与章太炎相交甚笃,他自言受章太炎影响极深。因为《苏报》案,章太炎被捕入狱,为世人所知,鲁迅开始关注章太炎。也就在这个时候,章太炎在西牢所作《狱中赠邹容》及《狱中闻沈禹希见杀》等传到日本,“最为鲁迅所爱诵”。这几首诗,鲁迅几乎记了一辈子。鲁迅临终前10天撰《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将这几首诗全文收录,说这几首诗“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太炎先生狱中诗,卅年前事,如在眼前”。

  鲁迅与章太炎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都是著名的爱国者,为救国救民舍生忘死、嫉恶如仇,自觉地将唤醒民众作为自己天然的使命;两人皆浙江籍,且家乡相距不远;两人都出身于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背景十分相似;章太炎年长鲁迅12岁,年龄相差不大;鲁迅与章太炎都熟悉旧学,深受浙江传统文化影响,尤其是受浙东学派影响较深,地方主义对他们影响也较大。因此,两人结为师生之谊后,思想上容易产生共鸣。

  章太炎因“苏报案”刑满释放后东渡扶桑,7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神田区锦辉馆为章太炎召开欢迎大会。鲁迅著作中未提及他是否参加了这次欢迎会。

  章太炎抵日本后,在主持《民报》笔政的同时进行讲学,所以鲁迅称他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在日本将他的目光聚焦在三个问题上:一是要不要实行推翻清政府的暴力革命?二是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要不要进行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社会革命?章太炎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

  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当时也有三个关心的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在何处?这些问题使鲁迅十分苦恼,一时找不到答案。

  鲁迅在日本是《民报》的忠实读者。他在《民报》上看到了章太炎关注的三个社会问题。表面上看,章太炎关注的是国家,鲁迅关注的是民众,但是国家以民众为本,所以章太炎与鲁迅关注的问题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从章太炎犀利的言论里,鲁迅觉得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章太炎十分重视革命舆论,他认为要推翻清政府,必须启发民智,廓清莠言,解放思想。章太炎抵达日本两个多月后,创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并成立“国学振起社”。他说,“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如果“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章太炎希望国学在救亡图存中起到积极作用。他说:“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们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学,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

  章太炎成立“章氏国学讲习会”和“国学振起社”的消息传来,鲁迅此时正在“医学救国”与“改良社会”之间犹豫徘徊,因此,他没有成为章太炎在日本的第一批弟子。鲁迅经过反复权衡和比较后,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着,是在改变他们精神。”鲁迅认为,救国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他十分赞赏章太炎对旧社会、旧道德的批判,决定像章太炎一样,拿起笔向封建制度和封建精神枷锁宣战,改造人的精神,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可以说,鲁迅最终弃医从文,选择革命文学、唤醒民众之路,受章太炎的影响是巨大的。

  章太炎的入室弟子

  鲁迅弃医从文后,与革命党人陶成章、龚未生、陈子美、陶冶公等交往日频,“陶成章和龚未生几乎每日必至”。在章太炎的寓所里,除鲁迅外,“另有章行严、秋瑾、周作人、吕操元、陈独秀等亦为(太炎)座上客”。这些人“差不多隔两天总有一个跑来,上天下地的谈上半天”。

  鲁迅正式与章太炎交往,始于1908年。1908年初,章太炎在东京牛込赤城元町清风亭开设“国学讲习会”,后移往日本帝国教育会,最后改在神田地区的大成中学讲堂。章太炎讲授的内容主要是《说文解字》。鲁迅当时寄居在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家里,同宿者尚有许寿裳、朱希祖、钱家治、周作人等。此时朱希祖、钱玄同、龚未生等已经在大成中学听章太炎讲授《说文解字》,都交口称赞章太炎的课讲得好。

  鲁迅兄弟想听章太炎的课,可是章的授课时间和他们的俄文课冲突,于是委托太炎先生的女婿龚未生代为请求,希望周日为他们开一个特别班,讲授《尔雅》和《说文解字》。章太炎欣然答应,决定授课地点就在他居住的《民报》报社内。

  7月,特别班开始授课。参加这个班的学生有8人:鲁迅、许寿裳、钱家治、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朱宗莱、龚未生。特别班开课后,章太炎在大成中学所设的大班并没有中辍。钱玄同等人既在大班上课,又在特别班听课,地地道道的脚踏两只船。从此时开始,鲁迅成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

  鲁迅等人在《民报》听课,每周至少2次。鲁迅不仅仅自己去听章太炎讲授《说文解字》,还让周作人同去听讲,同时写信给三弟周建人,对他说:“《说文》是不能不学的。”信中,鲁迅让周建人买一册《说文解字》自学。

  鲁迅等8人的特别班设在《民报》社的一间陋室里,师生席地环几而坐,章太炎按《说文》部首“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去,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发挥新义,枯燥的材料运用说来,很有趣味”。章太炎“逐字讲解,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流,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以故新谊创见,层出不穷。即有时随便谈天,亦复诙谐间作,妙语鲜颐。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鲁迅十分认真地听讲,用功地做笔记。他“极少发言”,总是默然听记,仅有一次为文学定义问题向太炎先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鲁迅相反,钱玄同“发问和辩论最多”,又喜欢在席间爬来爬去。鲁迅于是给他取了一个绰号“爬来爬去”。这个绰号跟随钱玄同许多年,数十年后,鲁迅见到钱玄同还戏称他为“爬翁”。

  章太炎授课后离开教室,鲁迅等8个学生经常聚在一起核对笔记。鲁迅当年的听课笔记严谨工整,后易名为《说文札记》出版。鲁迅笔记、朱希祖笔记、钱玄同笔记现皆存于世。章太炎讲授完《说文解字》后,继续讲了《庄子》《汉书》《文心雕龙》等,前后约1年多时间。

  鲁迅在听课期间,于1908年8月至12月发表了《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两篇论文。鲁迅的这两篇论文与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和《四惑论》,在观点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鲁迅受章太炎思想影响之深。

  在《民报》听课期间,鲁迅兄弟当时正在翻译俄国作家的小说《一文钱》。译稿完成后,兄弟俩请章太炎为译稿润色,章太炎作了若干改动,并将小说发表在1908年6月的《民报》上。

  1909年春夏之际,章太炎请印度梵师密史逻讲授梵文,约鲁迅兄弟同去听课。鲁迅当时准备回国,无法听课。周作人去听了几次,因为听不懂,半途退出。鲁迅回国后,于1911年初与同门许寿裳、朱希祖等章氏弟子,将东京的听课笔记进行整理,集资出版了《小学答问》,这本书就是章太炎在东京讲学的内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生态上海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公告
   第A15版:公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化/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连载
   第A29版:阅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章太炎与鲁迅师生情深(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29章太炎与鲁迅师生情深(上) 2016-10-19 2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