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有了气派的教学大楼,有了宽阔的操场,有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图书馆,就能成为学校了。嘉一中积90年的办学底蕴,认为学校首先要“安静”,而非喧哗,更非浮躁。安静,意味着教育的静水流淌永久,即便身处繁杂的现实生活,也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安静,指的是对待教育的心态,在其背后,办学的实践、改革的探索,始终在悄然进行着。嘉一中所追求的“丰富”,则是育人内涵的博大和与时俱进。例如,在科技创新特色方面,学校上联科研院所和同济大学优质本科生源基地,下接中小学,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预科的课程通道,建设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预科衔接的教改实验圈。其中,学校与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合作实施的“苗圃计划”,贯通高一至高三年级,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邀请同济教授进入高中课堂和高中学生到同济大学实习的双向流动,培养学生对于制动技术、工程、控制、结构、机械、科创、设计等理工科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量已牢牢占据世界前列,唯独作为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基石的教育,仍屡遭诟病。特别是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力,如何让基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级各类学校肩负着重大使命。因此,实行一场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彻底变革,就成为学校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在嘉一中采访,这样的变革尤为令人瞩目。比如,学校启动“课程+课堂改进”计划,实施分层助推行动,针对资优生和学困生分别开设资优生导师课程和学科薄弱生小班化辅导课程;比如,在高考新政的契机下,推出职业生涯规划、分层走班和研究性学习等措施,达到师生志趣匹配,共同学习发展。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