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遮羞 化解尴尬
昨天,记者来到浦东张家浜滨河绿地,找到了这座公厕。浅灰的墙地砖,配上洁白的坐便器和黑色洗手台,观感雅致。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副局长闵庆峰介绍,建造前由浦东规划设计院做了3套方案,并召开论证会,最终选定一套以安全、隐私为考虑重点的方案。
记者体验发现,隔间之间的挡板都由砖砌成,高2.8米,落地,底下没有缝隙。也就是说,万一有居心不良者,不管从高处还是低处,都很难“窥视”到隔壁厕位。从隔间里把门锁上时,门外LED屏上就会显示“有人”。
有市民表示,如厕时发出的声音也是尴尬因素之一。对此,无性别公厕特别安装了扩音器,希望通过播放音乐来保护如厕者的隐私。“可以接上我们的手机放音乐,也可以放广播节目,音量大小可以控制。”保洁员小沈说。
保安师傅说,近期有一些市民,看到新闻报道后,特地找过来满足好奇心,甚至有外国媒体从北京过来,公厕俨然成了“网红”。不过,虽说公厕已通水通电试运行,但因周边绿地配套设施尚未建好,通道没有打开,因此这一周以来,只有一些建筑工人和绿地保安会来使用。因此,无性别公厕的接受程度究竟如何,仍需更长时间来检验。
心中不安全感怎消除
虽然无性别公厕的隐私和安全问题,或许能从硬件的加高、加固来解决,但根植于国人心中“男女同厕”的尴尬和不安全感,很难化解。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人认为无性别公厕不适合发展推广。有人觉得“对公厕的第一印象就是脏,男女混着上会不会更脏?”也有人担忧“男女同厕只会带来更多的偷拍和性侵犯罪,女性敢去用吗?”还有人认为如果上完厕所,和隔壁出来正在整理衣服的异性撞个正着,会很尴尬。这些市民认为,增加女厕数量或厕位,才是解决女厕排长队这一“痛点”的最有效办法。
不过,也有人认为,无性别公厕有效节约了资源,这种尝试值得鼓励,反对者有些“玻璃心”。在陆家嘴上班的白领古小姐觉得,市中心的旅游景点女厕常常“一位难求”,还看到过个别女士趁男厕没人就“占领男厕”,无性别公厕能解决瞬时高峰厕位紧张的难题。90后王则说:“反正有隔间,只要隔间没有门缝,上下完全封死就行。马路上的移动公厕,不也是这样的吗?”
还有一类较特殊的群体,对无性别公厕持欢迎态度。网友XiEn表示,自己是女性,但留短发,喜欢中性打扮,每次上厕所总被人提醒“这是女厕所”,感觉很尴尬,用无性别厕所就没问题了。
给新生事物更多宽容
有统计显示,女性如厕平均时间为70-75秒,是男性的2倍,频率是男性的1.5倍,女厕经常排长队原因就在此。为此,沈阳、重庆、北京等地都已设立“无性别公厕”或“性别友善厕所”。在美国,不少地方都启用了无性别卫生间,以尊重变性人士的权利和需求。
业内有观点认为,建立无性别厕所,是为公共服务多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也倡导了新颖的社会理念。尝试过程中遇到新问题不可避免,但毕竟为社会难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公众不妨先别急着否定,多一点宽容,给一点时间。
不过在尝试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倾听各方意见。比如,有市民支招,要保证门锁不易被撬开或从外面锁住,每个隔间最好都装求救铃。还有的认为,隔间里最好提供马桶垫纸,确保卫生。还有人建议,这种公厕最好加强隔音,如能做到像飞机、火车上的卫生间这样完全密闭,就更好了。对此,管理者应该仔细研究,择优采纳。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欢迎读者扫描右上角二维码下载新民邻声APP,进入话题板块对本文进行评论互动,部分优秀点评将刊登于明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