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最近流行起了“反鸡汤文”,一些“冰句”极尽毒舌之能事,说话间就兜头来一盆凉水,比如“人生像一场梦,等我们醒来,天已经亮了”之类,刻意跟时下甚嚣尘上的“心灵鸡汤”唱反调,真的是“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心灵鸡汤”的无孔不入,让人逃不开也躲不掉,直接跻身“朋友圈三大害”之列。如果去探究心灵鸡汤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这二位世界级励志大师联袂制作的《心灵鸡汤》系列丛书。第一本在1993年面世,还被《纽约时报》评为该年度的畅销书。据说这个系列的书超过200种,而且细分为母亲鸡汤、父亲鸡汤、祖父鸡汤、孩子鸡汤、囚犯鸡汤等等,定位相当精准。
《心灵鸡汤》这套丛书,既然是励志大师的手笔,又那么畅销,应该也不至于水到一文不值。但是今天的心灵鸡汤就未必了,倾向性的观点解读、经不起推敲的逻辑、故作深刻的哲理段子……乍一看暖暖的很贴心,但就是经不起琢磨推敲。
“鸡汤文”一般都有固定的套路——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得出一个人生感悟。其目的,貌似就是把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从悲观转换为乐观。从禅师开示到首富箴言,从小故事到名言录,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反正总有一款适合你。而且是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化文本,基本上不用动脑子就可以大快朵颐,门槛低、好消化。
当然了,当下社会转型、思想多元,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很多人都需要心灵抚慰。但凡事就怕滥,就怕走极端,什么事情到最后都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来,不就成了一种“阿Q胜利法”,一种精神鸦片吗?据说还有那种心灵培训班,靠精神控制和传销手法谋利,灌给参与者的“鸡汤”里充满了扭曲的价值观调料,导致不少参与者人财两空,贻害更是不浅。
各种“冰句”的横空出世,不仅有自嘲、自黑、自虐的心理投射,更有鲜明的“反鸡汤”色彩,据说可以让人“恍然大悟”。“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必着急。因为明天还是解决不了”、“你只需看着别人精彩,老天对你另有安排”、“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这些话陡转急下,将毒舌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你“鸡汤文”不是讲究暖吗?那我就给你来个透心凉。
既然有人认为“心灵鸡汤”有乐观、励志的功能,有宽慰人心的作用,有“语言治疗”的价值,自然也有人是“冰句”的拥趸,认为“反心灵鸡汤”“直面现实和残酷”,可以“宣泄压力、正视问题”。如此冷热交替,像我这样的上网控、微信控,恐怕只有加强自身修炼变得“百毒不侵”,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