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替课风行,你怎么看?
沈小栋
制图 戴佳嘉
  近日,高校有偿替课现象悄然成风,替课者大多是学生。有的群有七八百人之多,一般一节课40分钟,收费25元,如有作业、回答问题、随堂测试等,还需另外收费。

  对此,网友们怎么看呢?本报为此推出民调。截至今日10时,共有3281位网友通过新民晚报邻声APP、新民网、新民晚报新民网官方微博等平台参与了关于此事件的调查。

  本次调查中,有逾两成(24%)网友表示:“不该,书到用时方恨少。”网友“stokis77”留言:“进了社会才知道有些课是应该要听的。”网友“S_ong”则感叹:“我不知道什么叫做站在道德制高点。我只记得我以前去学校,读书是唯一的目的啊,难道真的时代不同了吗?”

  同时,有逾三成(32%)网友表示:“痛心,父母给的钱乱花。”网友“余言善恶”留言:“不想读书退学吧,别浪费爸妈的钱!”网友“涂天凤”也质疑道:“你爸妈给的学费真的不是钱?”

  但也有逾一成(11%)网友表示:“理解,有的课不点名没人上。”网友“影子”留言:“那为什么不说有些课老师不点名却堂堂爆满提前一小时占座都不一定抢得到?讲课不好请假不好请不找代课能怎么办?”网友“燕青-_-Liang”则留言:“大四又要找工作,又要上课,你说我要不要找人带(代)啊?”

  此外,还有逾三成(33%)网友表示:“都怪大学严进宽出。” 网友“BLUE_熊”留言:“说明我们的大学太容易毕业。”网友“汉腔满天下”则调侃道:“只要考上大学,大学毕业证就算到手了,上什么课啊!”

  从调查数据看,网友们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较大分歧。高校教育无论家庭还是国家财政都付出了不菲的成本,但由于高校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严进宽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占相当比例,因此一些课程往往只能靠点名来维持“上座率”。诞生“替课产业链”其实正是提醒教育部门,该加速高校课程改革步伐了,不妨首先在选修课上推行真正的“来去自由”、“宽进严出”,让学生和老师们能真正地“双向选择”。新民网记者 沈小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公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职教之源
   第B04版:专版
   第B05版:新民教育/健康E题
   第B06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上海今起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
“当年敲锣打鼓把我送到开会点”
高校替课风行,你怎么看?
“退火”玻璃创意
2000多户居民告别蜗居
车管部门试行上牌选号新政
老赖一案失信处处难行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高校替课风行,你怎么看? 2016-11-16 2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