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至冷却,2016年的上海楼市一波三折。2017年的房价是涨是跌?买房的,会有抄底机会吗?卖房的,何时出手合适?转型中的开发商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五问2017上海楼市专题,帮你拨开市场迷雾。
Question 1.
今年有抄底机会吗?
如何发现和抓住机会?
确有价格低点产生
去年11月,陆家嘴版块位于滨江大道的某新盘入市,推出137套房源,均价12.8万元/平方米,低于此前该区域13万元至15万元/平方米的均价。这种情况也可能在今年的市场上出现。
除了高端产品有一定议价空间,其他类型的产品也可能存在机会。开发商为偿还银行利息或者到了债务兑付周期,必须得到现金流,就可能放出一部分房源。比如,一个10万元+的项目拿出一栋楼,价格8.5万元/平方米,可能就是该项目所谓的底价,也可能是最后一个抄底的机会。
今年的确会有低点产生,但是和炒股票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抄到低点。“个人认为上半年调整见底的可能性非常高。一般而言,交易量见底(非过年等特殊原因)之后两到三个月会有价格最低点。”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分析认为,“当然区域和不同产品之间有节奏上的差异。一般刚需下跌幅度小,高端产品议价空间大。”
Question 2.
郊环外的房价去年涨幅很大,
今年会回落吗?
不排除房价回落可能
去年房价表现最强势的是外围区域,郊环外区域房价环比涨幅达到30%,而内环内房价涨幅只有20%。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很多地块都在外环以外区域,而且都是“面粉贵过面包”。在这种预期下,购买动力比较大,造成房价上浮速度较快。
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分析认为,不排除回落的可能,因为这轮是基于土地市场走热后的预期,但就当前环境并不支撑这种涨幅,因此有透支后续成长空间的可能。尤其是有些区域基础配套还不成熟,短期之内不会有突破性发展。
所以,购房者要小心那些涨幅过快而没有实质性利好的版块。
Question 3.
手里有房子要出售,
什么时机合适?
下半年房价现松动
2016年,上海楼市全年成交均价为39115元/平方米,环比去年上涨25%,2017年年度均价将不会低于这个价格,甚至可能出现微涨。由于去年10月之后的行政干预,大量的中高端项目被延迟开盘,这些项目可能转为今年上半年入市,开盘后对于均价拉升有很大干扰。
从成交量比重来看,今年第三、第四季度会优于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出现有价无量,下半年则有量无价。量价齐升的状况可能不会出现。去年11月成交均价45154元/平方米为短期高点,后续开始一路盘整,虽然每月相比前后会有价格起伏,但很难超出这个数字。而且市场的调整会让之前涨得过快的区域和板块实现价格回落。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分析认为,房价主要由两方面决定:第一是库存去化周期,就是说市场上存量可供市场上卖几个月。按照现在的去化速度,因为去化速度降低,整个市场去化周期将进一步回升,到今年6月可能回升到12个月以上,三季度可能回升到13到15个月。如果市场去化周期回升到12个甚至13个月以上,市场就具备降价的条件和压力。第二是企业资金压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到今年三季度刚好面临资金兑付压力的企业,尤其是从三季度往前倒推两年前开始加杠杆的、发债比较多的、扩展比较激进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环境、通过销售来解决企业资金压力的能力在今年可能会降低,这个时候企业势必会采取降价措施。综合来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价格会出现一定松动。
Question 4.
开发商拿地自持比例增加,
房价会因此上涨吗?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去年,上海发改委、规土局等四部门发布了住宅用地开发商自持物业的新规定:15%的面积开发商需要自持70年不能出售,5%的面积作为保障房无偿移交给政府,且自持的住宅面积不能境内转让,不能成立独立的商业公司,不能做商业,不能办小产证。
高价地陆续入市,开发商不存在降价卖房的主动意愿,反而去年昂贵的土地成本和显著的溢价将激发开发商的提价意愿。对于更新后的拿地政策,开发商内部都在核算成本,如果有持有要求,就按持有的方法计算成本。真实的楼板价,现在的计算口径很多,有的甚至直接把15%的自持部分剔除。
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本质还是供需错位,供地指标与市场需求长期不匹配,土地供应量远不及商品房成交规模。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而不是自持比例。政府规定的不可售部分让资金有了沉淀,反而对开发商的资金链造成压力,“如果‘调门’太高,资金回笼不顺的话,开发商还是有很大压力的。所以要看开售时的市场环境和供求关系。”
Question 5.
开发商会因资金断裂破产吗?
买期房会有烂尾风险吗?
开发商资质很重要
据报道显示,去年预计有5.5万亿元的外部资金流入地产市场。而在这5.5万亿元的外部资金中,来自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全年预计贡献4万亿元(占比超70%),成为开发商外部资金的重要来源,为开发商拿地等提供充裕的资金。
这里要提醒一下购房者,在购房之前,有必要对楼盘开发商的背景做一些了解,比如是否是品牌开发商,是否是上市企业,如果是上市公司,可通过公开的财务年报、股票走势等进行判断。相对来说,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也比较畅通。
选择地产品牌时,尽量选择交房投诉率低甚至“零投诉”的房企。也可通过询问开发商负责的其他楼盘的住户对小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售后服务、物业管理水平等,了解开发商的实力。另外可实地考察楼盘,了解建设工期有否有保障,这些也是体现开发商实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