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多位消费者向本报反映,在生活服务领域的网络平台上频频“中招”。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钓鱼链接、网络预付费成为消费欺诈屡试不爽的“套路”,形成了一条“网络黑色产业链”。相关数据显示,“网络黑产”每年给消费者造成近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购买二手货
陌生链接“扫”走钱款
今年2月底,大学毕业没多久的赵小姐在58同城上看中一款iPhone6S手机。与卖家一番沟通后,双方约定以3100元包邮的价格走“转转”二手交易平台的“验机”渠道购买。次日,赵小姐收到了一条手机二维码链接。“卖家告诉我,‘转转’正审核手机,需要很长时间。反正已经‘谈拢’,不如直接扫码付款。”赵小姐扫描二维码后,直接转到微信支付的界面,并付了全款。
“谁知道他们压根就是来骗我钱的。”赵小姐后悔不已,但此时,对方早已“失联”。
租赁二手房
冒牌房东“勾”去押金
近日,陈先生打算租一套房。他在58同城上浏览房源信息时,看到浦东新区康桥镇秀沿路某小区的一套房挺合适,于是就和对方取得了联系。
对方热情地表示自己就是房东,随时能看房。陈先生告诉记者,当天他一圈看下来后,觉得挺合心意,对方也出示了房产证、身份证等信息,看似颇为正规。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当晚就签订“押一付二”合同,陈先生当即支付了9300元。
入住后,忽然有个自称二房东的女子来敲门,她说和陈先生签合同的只是一个短租客。突如其来的变故令陈先生大惊失色,“我查了租房合同,才发现名字和身份都是假的!”陈先生只能报警。
网络黑产套路有多深?
网络消费欺诈为何频频得手?就此,记者与58同城取得了联系,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传统行业长期存在的“黑市”相同,在互联网行业也普遍存在着利用非法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黑色产业”,本质为消费欺诈。去年,58同城平台审核删除、屏蔽的涉嫌欺诈信息就超过了160多万条,投入防范成本上亿元,并发布了《生活服务领域互联网黑产报告》。
■ 欺诈伎俩:预付费
以钓鱼欺诈类为主,多角色分工以钓鱼形式实施诈骗,并有专职团队定制身份、规避验证后发布信息,招揽网民浏览。在有人“上钩”后,往往被引导至第三方平台(QQ、YY、电话等),实施以网络刷单、定金收取等各种名义的预付费形式欺诈。
■ 多发领域:二手交易、房屋租赁
消费欺诈多发生在二手商品交易、房屋租赁等生活服务领域,占比达77%。
■ 谁最受伤:80-90后
该人群为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更乐于接受互联网平台上提供的各种服务,但年轻并相对缺乏阅历的他们更容易掉入互联网黑色产业欺诈的“圈套”中。
■ 支付渠道:微信、支付宝
消费欺诈使用最多的是微信支付(包括微信转账与微信红包),占比接近五成;支付宝占比35%。
网络黑产到底怎么防?
■ 拒绝支付预付费
几乎在所有骗局中,欺诈者都会要求受害者在获得商品或服务前支付一笔名为“押金”“定金”“中介费”“培训费”的预付费。因此消费者应拒绝以任何名义提出的支付“预付费”要求,不给消费欺诈可乘之机。
■ 不脱离平台交易
平台具有相对完善的行为追踪与身份识别体系,可记录与追踪几乎所有的沟通信息与支付行为。而“互联网黑产”从业者为了绕开监管,常常要求脱离平台实现沟通与支付。
消费者应当回绝一切形式的线下交易,自始至终在平台上操作。万一发生被欺诈等情况,平台也可协助并提供有力证据,利于追回损失。
■ 要主动核实信息
消费者应利用线下多方面核实调查,确认商品或提供服务方的相关资质与真实经营情况。以租房信息为例,租房者在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前,可向小区的物业和周边邻居多加询问,确认房东本人与租房提供者的身份是否一致。
■ 平台有责任防范
法律界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网络平台,首先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各类技术和宣传手段,来完善自身的防欺诈体系,让消费者能在平台上放心、安全地享受服务。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