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居高不下
车质网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少发生过一次车主投诉的汽车品牌有150家,较2015年增加了3家,总投诉量达44742宗,较2015年增长17.6%,投诉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2016年质量问题、服务问题及综合问题投诉量,较2015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综合问题投诉增长近49.4%,总量一举超过其他两类问题,成为投诉量增幅最大的一项,显示质量和服务问题的因素叠加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最大动因。
信息显示,某些车型的偶发问题特别容易直接拉高一个品牌的投诉量,比如别克与雪佛兰品牌投诉量,很大程度是受普利司通“轮胎开裂”问题拖累;而长安福特与斯柯达投诉,则集中在个别车型的“车内异味”问题上。总体看,自主品牌也有类似的困扰,多个车型遭遇了一致性问题的困扰。
具体到典型质量问题,2016年依然集中在车身附件及电器、发动机及变速箱部分。其中车身附件及电器故障投诉增量最大,较2015年增加了7410个,主要集中在“同款不同配置”“车内异味”等问题上。而结合投诉增幅来看,2016年离合器及轮胎问题无疑成投诉新增长点,与2015年相比增幅均达1.4倍以上,“轮胎开裂/起皮”“离合器异响”问题异军突起。但在典型故障排名中,“变速器异响”及“发动机异响”故障则依然牢牢占据前两位,投诉量均高达3000宗以上。
2016年车质网接到的投诉主要源于自主及美系品牌,两者之和占投诉总量的68%。自主品牌投诉量依然高居首位,占总体投诉量的42.3%。而在合资品牌中,唯有美系品牌能与之相提并论,其投诉量也高达万宗以上。细分到八大系统中,或因“烧机油”问题日渐凸显,日系及法系品牌的质量类投诉中,发动机问题占比最高。而欧系品牌或受“车内异味”问题困扰,车身附件及电器部分投诉占比已高达43.8%,成为其质量类投诉最为集中的一项。
缘何愈演愈烈?
2016年,一面是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800万辆,刷新全球汽车产销纪录;一面是汽车投诉量的急速上升,特别是近年来自主品牌成为汽车投诉的主要增长点。汽车投诉缘何愈演愈烈?
一是年初一些厂商对2016年的市场非常乐观,销售目标制定过高,因此加快了生产节奏。许多生产线是在上年已经扩产的基础上再加大产能,一定程度上有些超常规了,这对质量难免有冲击。二是企业在制造环节放松了生产标准管理,忽视了质量监控。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快的厂家,不仅生产质量监控方面有问题,产品设计本身也存在问题。三是目前很多整车企业生产线拉得相对较长,配件供应存在问题。一个汽车企业有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如果对配件供应缺乏监控手段,配件质量就难以保证,从而导致整车质量出问题。四是汽车质量投诉增多还与消费者的质量意识提高有关。近两年,人们的维权意识增强,哪怕是花3万元买的车,出了质量问题也要通过投诉等途径进行维权。
另外也要看到,由于国内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售后服务水平跟不上,一些4S店对汽车质量问题的处理不够及时、有效,甚至推诿。这也是汽车投诉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此外,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有70%以上的企业不掌握客户的投诉信息,不能主动联系用户。综合类问题所占比例的激增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解决。
除以上原因外,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到位,消费者的投诉从表面看是针对经营者的,但是从实质上看,更多是法规缺失造成的,相比其他产业,汽车的维权法规建设更显迫切,出台完善的维权法规是遏制消费侵权的关键。
走出维权误区
每逢“3·15”,汽车投诉必然会再次成为一大热点,媒体铆足了劲儿,希望能够通过爆炸性的案例一炮打响。更多的消费者平时投诉无门,也只能在这个时候通过各种渠道诉说自己的“冤情”。而汽车厂商,在这个敏感的时候,神经又会高度紧张起来,头上像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战战兢兢,唯恐被曝光,被“典型”,衬托出平时对于消费者权益的轻视。
而“3·15”一过,媒体的舆论监督开始松懈,厂家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而消费者将再次面临“投诉无门”的境遇。中国汽车消费维权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年年“3·15”,载载话维权,但投诉总是居高不下。事实上,大家似乎都误读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真正意义,汽车作为最普遍的出行工具,如果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处理不当,将给用户带来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巨大灾难,难道非要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去痛定思痛吗?
事实上,现在一年一度的“3·15”已部分成为商业秀。事实证明,仅依靠“3·15” 的突击式维权来推进汽车消费维权,治标却不能治本,只有警钟长鸣,才能真正做到维权有效。在汽车市场维权的道路上,需要消费者树立起积极维权的意识、掌握正确的维权方法;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应该坦诚面对消费者投诉,使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成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呼吁国家建立健全的汽车法规和执行标准,建立起长效完善的维权机制,推动和谐的汽车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才能从更大范围内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将汽车消费维权进行到底。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