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违四必”等环境综合整治的“硬骨头”压力大了,但党员干部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大了;“小巷总理”们肩上的担子重了,但处理大小事务的底气足了;基层矛盾复杂了,但“多条腿走路”的纠纷化解机制灵活了;老百姓对社区服务的要求高了,但各种“量体裁衣”的社区治理创新举措更暖心了……5年来,上海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项民生福祉让老百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2014年,上海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市委“一号课题”,深入调研并形成“1+6”系列文件。今年7月1日,《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的新规又将落地,这意味着基层社会治理将更有章可循。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事关上海长远发展,要持续用力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
近年来,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实践,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试金石”,由此收获了群众由衷的“点赞”,走出了一条社会治理的新路。
环境整治 “加减乘除法”一起做
“五一”节刚过,浦东新区张江镇张江路附近的居民发现,随着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小区沿街店铺楼顶加层搭建的彩钢板房开拆,这个“盘踞”在小区长达15年的无证建筑终于销声匿迹。
同样惊喜的还有亮秀路附近的居民,原来家附近周围有一片“城中村”,环境脏乱、安全隐患重重。如今,不但“城中村”全部被拆除,还“变身”为54亩的张江主题公园,即将于今年8月开园。
昨天,记者再次回访,来到去年曾打响迪士尼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一枪”的川杨河畔,只见这里的违法建筑被全部拆除,川杨河南岸已开始种植绿化,未来将形成一道生态绿廊、建设慢步道等,周边居民又将增加一处环境宜人的健身、休闲好场所。
同样发生天壤之别的还有张江科学城的一处规划区域——占地120亩的韩荡工业区。去年年底,记者来到这里时还是“五违”乱象突出、违建林立,但如今违法建筑全部被夷为平地,未来的张江科学城将在这里绘就美好未来。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到4月,浦东新区张江镇拆违68.2万平方米,已经完成浦东新区下达任务量105%,进度列各镇第一;2017年的“小目标”为9月底前实现“两个清零”——必拆违建清零、新增违建为零。
动了“奶酪”惠及子孙
张江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数字的背后是坚持依靠基层群众一起“加减乘除”取得的成效。补短板环境脏乱做“减法”,根治了8个成片区域和老旧小区的顽症;安全隐患做“除法”,消除了12个低端市场“三合一”消防隐患;环境品质做“加法”,建设了6个生态休闲公共绿地便民空间;公共服务做“乘法”,实施了一批便民惠民设施。
变化的不仅是环境,更可贵的是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居民群众自发写来感谢信、送来锦旗。“拆违中99%以上是依靠企业和百姓自拆、助拆的,虽然拆违暂时动了他们的‘奶酪’,但老百姓意识到,环境整治从长远来说受益的还是自己和子孙后代,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张江镇的变化是本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补短板”,这两年重点在环境整治方面,特别是通过“五违四必”拆建,提升了干部的精气神,也让群众获得感显著提高。数字显示,2015年到2016年,本市拆除违法无证建筑超过6500万平方米,今年一季度拆除2000万平方米,出现了“许浦速度”、“九亭速度”等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间”。
“转角见绿”不是梦想
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近年来上海社会治理的“重头戏”,依靠的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力挺”,而整治的成果则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在川沙镇华夏三路三灶浜河南岸,一块违建拆除清腾后,不但河岸环境整洁了,还招来了大群的白鹭栖息,如今成了不少“摄友”们蹲点的好去处。浦东新区最小的街镇——塘桥街道,拿出“绣花功夫”,精雕细琢,让社区越来越精巧美丽。从今年4月起,塘桥街道迎来新一波绿化建设高潮;预计6月,南泉休闲广场将种上爬藤植物;预计10月,塘桥路与塘桥新路路口将建成街角广场;塘桥街道办事处门前峨山路绿地则将改造为“口袋公园”。“转角见绿”对许多人而言已经不是梦想。
社区管理 “小巷总理”底气足了
幸福的社区总是相似的,“过去社区公共事务事务往往‘等、靠、要’街道和居委。”一名社区干部坦言。但从2015年起,上海所有街道取消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经费支出由区政府全额保障。街道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社区治理和服务上来,基层干部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基层的社区治理上。“小巷总理”们的任务重了,但处理大小事务的底气足了,效果好了,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更多认可。
取消街道招商引资
近年来,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街道强调三个“公共”,即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这三方面的责任得到强化,基层力量显著增强,服务管理能力有了提升,特别是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的格局基本形成。不需再为筹钱分心的上海各个街道,纷纷做实管理和服务,为百姓创造更多福祉。
静安区在上海全市率先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早在2009年,南京西路街道就取消了经济科,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没有了招商压力,街道能拿出更多精力落实社会治理,加快解决拆除违法建筑、修缮‘美丽家园’等急难愁问题。”南京西路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
共筑“睦邻爱心墙”
位于曹家渡街道的高荣小区属于上海市第一批高层住宅小区,曾经光鲜亮丽,但随着时光流逝,小区公共空间紧张、居住密集、人员流动量大等矛盾日益显现。尤其是一堵墙前面长期堆放建筑垃圾等,居民们怨声载道。
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高荣居委会通过“自下而上”广泛征求意见和方案,群策群力制定了把这块建筑垃圾堆放区变成小区“睦邻爱心墙”的改造方案。为了让小区各方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改造项目中来,居委会将方案进一步细化为社区“睦邻爱心墙”微公益项目,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学校学生、共建单位、社区团队等自发认领项目。
“睦邻爱心墙”应该展现什么内容?经过社区集思广益,“图文并茂”的文明公约成为大家的选择。高荣小区附近的万航渡路小学听说要建“睦邻爱心墙”,主动提出愿意支持,发动在校学生创作文明公约主题作品,遴选出17幅画作入选上墙。
睦邻爱心墙终于完工了。居委会号召大家共同集资爱心自治金,共筹集了近千元作为后续维护费用,并成立自治金管理小组,做到专款专用。“睦邻爱心墙”建成后,居委会又牵头重新优化了小区出入口的通道,重新划分停车位,并在小区隐蔽位置重新设置了建筑垃圾堆放点,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据悉,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来,“小巷总理”们的队伍明显增强,和过去以“婆婆妈妈”为主不同,一批年轻的精兵加入到村居书记岗位,目前平均年龄48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增长了43%,一部分“80后”已经成为了骨干主体,成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生力军”。
基层党建 “互联网+”探索新路径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一条红线贯穿着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始终,上海正努力探索一条超大型城市基层党建的新路。具体标准是什么呢?简单说来三句话,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关键是要让党组织在群众当中有基础、有影响。
白发白领互助互通
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党建引领的社会基层治理创新更需要有新面孔、新方法,不少区域通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许多年轻人也积极参与进来。
2016年4月,本市首个服务“两白(白领、白发)”人群的“互联网+众筹”公益平台——“幸福白老汇”APP项目在静安区正式启动。这是“加强基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又一创新之举,成为通过第三方区域化党建的民生服务平台。
和一般公益项目单向提供帮助不同,该项目由上海静安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创建、静安区委组织部指导推动,首次采用“互联网+众筹”方式,“白领”“白发”都可自愿报名成为志愿者,通过“幸福白老汇”的平台,让公益服务的供需快速对接。
居住在静安区大宁街道的朱阿姨是在“公益伙伴日”的公益集市上与“幸福白老汇”结缘的。朱阿姨的儿子患有自闭症,“幸福白老汇”希望朱阿姨带儿子小刘多出来走走。现在朱阿姨和她的儿子都成为“幸福白老汇”的固定志愿者。
除了是一名志愿者,朱阿姨还是“幸福白老汇”智能手机教授班的铁杆“粉丝”。每周三下午开设的智能手机班,由白领青年志愿者一对一“小班化”教授社区老人智能手机的应用,如今已成为社区老年朋友们和白领青年的“幸福一家门”。居住在芷江西路街道的年画艺术家蒋老伯还在课上带来了惊喜,他拿出几十年来所做的经典年画作品,这让在场的青年志愿者们惊叹不已,并当场约定今后由蒋老伯每月开设一期“文化课堂”。
据统计,“幸福白老汇”启动以来,线上及线下累计共为12000多名老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民生服务。
开创“潮汐停车”模式
在蓝村路、东方路路口的塘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建携手文化,实现了双赢:塘桥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评为2015年上海唯一的“全国优秀文化站”,去年更吸引了31万人次参与文化活动,这一数字为塘桥实有人口的3倍。今年,塘桥社区文化中心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大比拼”“大选拔”。
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让许多居民区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继2011年在全市首创‘潮汐式停车’服务后,今年塘桥还将升级车位调配方式,上线方便市民找车位的APP。”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洪明透露,塘桥将引入“互联网+治理”的理念,运用信息化技术及大数据手段打造“潮汐式停车”APP,实时掌握车辆信息,为市民提供智能化停车信息服务。今后,开车到塘桥辖区逛商场或看病,找车位只需刷一下“潮汐式停车”的APP,哪个小区有空位,一览无余。而塘桥居民晚上将车开回家,如果小区停不下,也可以停到周边写字楼的车库里。随着社区治理的不断创新,这样新潮的“找车位”方式,今年年底就将在塘桥变成现实。
据悉,目前本市“两新”组织党建覆盖面基本达到61%和59.8%。尤其是上海基层治理创新以来,商务楼宇、园区、商圈市场等领域党的建设得到了明显强化。而基层党建也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坚实后盾。
矛盾化解 “多条腿”走路解决多元纠纷
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宝山工业园区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来就马上被等候在园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团团围住。“我这种情况算工伤吗?”“老板要和我解除合同,应该付我多少补偿金?”……针对他们的问题,这位法官一一耐心作答,并提出建议。
法律服务进入基层
原来,针对辖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较多、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群体性劳动纠纷较多的特点,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新设了“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维权工作室”,将由民三庭副庭长乔蓓华法官和二中院资深审判长、审判员每月定期轮流值班接待,接受农民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纠纷的法律咨询,方便广大农民工和外来务工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前,上海二中院已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新设“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维权工作室”,并上线了全国法院系统首个官方认证的劳动争议维权类微信公众号——“乔法官说法”,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为更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为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
但工作室除了“请进来”接受上门咨询外,还组织二中院的资深劳动争议法官“走出去”,组成专业团队到嘉定、青浦、宝山等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授课、咨询,扩大普法宣传,为更多的打工者们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如何防患于未然、将矛盾化解在第一时间,防止小事变大、避免悲剧发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涉及民生保障的劳动争议案件、颇为专业的金融理财纠纷、对立情绪严重的医患矛盾、纷繁复杂的动拆迁补偿争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纠纷的利益诉求越发复杂多元,上海二中院作为最高法院确定的全国12家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对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改革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行三会”化解纠纷
2016年6月,上海二中院与静安区司法局签署《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合作协议》,合作成立了全市中院层面首家诉调对接中心,整合上海市企业联合会调解员、诉前调解工作室、“一行三会”调解员等力量,形成完整的组织机构及高效的运转模式,更加充分地发挥化解纠纷的作用。12月,上海二中院与上海公证协会、上海东方公证处举行合作签约仪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和《对接协议》,将多元化解决机制扩大到家事、房产、损害赔偿、民间借贷类等民商事案件。
目前,上海二中院已形成多种力量参与、多种途径配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运转后已初见成效。2016年,诉调对接中心成功调解案件共420件,占全年民商事调解、和解案件总数的15.24%。专职调解和特邀、委托调解的成功率分别达到23.27%和57.14%。自2016年推进以来,已分流了同期民商事案件的9.8%。通过这些专业化和专门型的手段,纠纷当事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许多当事人选择非诉程序,以一种非对立的、协商的、灵活的自治方式来解决矛盾,也让老百姓在案件中更有获得感。
据悉,将纠纷委派或者委托相关组织机构进行调解,已经成为上海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举措。上海黄浦区法院则与黄浦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搭建了医患纠纷诉调对接平台,请黄浦区医调委调解员协助参与法院调解,最大限度将医患纠纷引入人民调解渠道,通过多元化解机制大大缓解了医患矛盾。
对于上海创新社会治理5年来的创新成绩,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杨雄认为,上海基层治理改革有序推进,基层队伍实力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工作合力基本形成,条块关系进一步理顺。
2016年,上海社科院的相关课题组曾在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和松江区6个行政区共计40个居委会抽取居民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民生和民意发展整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客观民生与主观民意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但前者得分略高于后者。在收入消费、文化教育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民生指数得分同比明显上升。
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用脚踏实地的“民生工程”,交出了一份老百姓满意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