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蔡小松的个展“感知”正在香港苏富比空间展出,29件中国水墨作品占据了整个展览空间。
2004年到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走势强劲,直至2011年,价格达到了顶峰,之后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又回归理性,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见证了这个炒作过程,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谁也无法回避的事实便是,中国当代艺术明显缺乏后劲,之后的走向究竟如何,很难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水墨如同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浪潮。”他希望中国当代艺术经历过的炒作过热的情况不会再发生在中国当代水墨上,否则,这也会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不幸。“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品的价值与这个国家的强弱很有关联,中国如今的强大,理应艺术品应该越来越价值越来越高,现在能看到的却是,很多中国现代艺术品还没有如所预期这般上升,就是有部分炒作得太厉害了,以至于中国艺术品还没有达到预期,在把自己国家的艺术家捧上去之前,很多中国藏家却已经转向开始收藏西方艺术品。我希望东西方艺术在市场表现上能够共同发展。”
香港《现代文学美术协会》首任会长、水墨画名宿王无邪认为,中国当代水墨的创造力正在向全世界传递东方的审美高度,对于传统,我们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理念,既要借鉴也要保持理性判断。“蔡小松的水墨作品不再以中国传统水墨中着重的线条为画面基础,而是以墨迹块面的边缘线来勾勒,形成非常强烈的凹凸立体感,这样的立体感有西方绘画的视觉感受,又是传统的意向。”确实,参展的《松·感知》系列,似大海波涛,似瀑布飞泻,又似黄沙走石,无法用简单的抽象或者具像来概括。
如是表现的中国水墨,令程寿康觉得更有希望:“太多的中国当代水墨作品不是画石头就是画木头,也有画很多微小细腻的东西,以追求宋画的文人境界,但是仅仅这样画,是不是属于一个过去的时代?要在画面中看到体会到更多内容,看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