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月半杂谈~~~
月半杂谈~~~
月半杂谈~~~
月半杂谈~~~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半杂谈
“衣锦还乡”之外
钱文忠
  钱文忠

  “衣锦还乡”是个常见的典故。《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秦朝的都城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思乡情重,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本是楚霸王痛失帝业的一大关节,大家都熟悉。

  后来,“衣锦还乡”就成了一个成语:离乡游子功成名就之后,都要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帮扶乡亲,建设家乡。比如,吴越王钱镠就曾经这样做过,而且,不仅自己“衣锦”,还将家乡临安的树都披上锦绣。于是,吴越钱氏就有了一个堂号“锦树堂”。今天已是蔚为巨族,枝繁叶茂了。

  让我想起这个典故的,并非思古之幽情,而是现实之关切。近来,我有几位来自农村的好朋友终于符合了所在城市的落户条件。对于朋友们和这座城市来说,这当然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假如将朋友们的故乡也纳入考虑范围呢?大概,我们并不能得出“三全其美”的结论。

  实际上,我们在谈一个城乡关系的问题,一个牵涉到国家整体均衡发展的大问题。从传统来看,中国城乡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人口和财富双向流动。特别是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后,乡村倾一家、一族之力,通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奋斗,总有几颗读书种子,能够穿过科举的针鼻,成长为参天大树。乡村学子获得足够的功名后,跻身精英,离乡出仕,经过历练,眼界胸襟自然开阔。到了晚年,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游子都会叶落归根,衣锦还乡,退为乡绅,建祠设学,标举家风,致力于培养下一批读书种子。读书显贵者如此,经商富贵者也如此。由此,外面的世界进入了乡村,两者交相互动,发展共荣。我们今天在很偏僻的乡村,往往还可以看到高门大宅,宗祠乡塾,通常都挂着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级文化遗产的牌子,都是上述历史事实的残留与写照。我们要知道,这些还是劫余之后,过去更是相当普遍的。

  城市化与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相伴相行,但是,更多的是乡村为城市作出牺牲。到了今天,中国的城乡差距不容否认。我们怎么能够指望来自乡村的精英人才,以及他们的子孙,再回到医疗卫生、工作学习、生活保障等条件都远为落后的乡村去呢?于是,今天的“衣锦还乡”无非只是第一代城市人还很看重的春节项目罢了,和传统的意义已经迥然不同。这难道不是一种苦涩和无奈吗?

  我的这几位朋友很有孝心,都已经或正计划将自己的父母接到城市奉养,也好一遂祖孙三代相互照应,其乐融融的心愿。这当然是大好事。然而,这也揭示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能够培养出乡村学子的家庭家族,通常都具有有梦想、重知识、讲读书的良好传统和家风。而今,离开乡土的不再仅是个体的学子,而是家族的一支或一房。如果说,朋友们的进入城市,可以比作乡村优秀树苗的移植;那么,一支一房的离乡入城,就是从乡村彻底铲起了营养特别丰富的一块沃土。

  如何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这是一个牵涉面极广极深的大难题,这里不能详论。我只想提出一个思路。最简单地说,人与故乡的关联基于乡情,而乡情必须植根于乡土。今天,能否再给城市引进的优秀人才提供一些特殊条件呢?比如,保留原乡户口,来自农村的,由此可以保留一块小小的宅基地?

  我只是希望,“衣锦还乡”还能够活生生地存在于当下,而不是埋没在故纸堆里。这是一个事关中国整体和谐发展的大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福彩专版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家装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破解加装电梯的伦理难题
“一桌餐”是啥玩意
同济的范儿
“衣锦还乡”之外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衣锦还乡”之外 2017-05-20 2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