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填志愿:“互联网+”靠谱吗?
潘高峰
  高考之后,如何填报志愿,选一所心仪的学校、一个合适的专业,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近日忙碌的大事。

  相比传统手翻指南、肉眼对比的“土法炼钢”,“互联网+”大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了新路径。市场上既有免费查询,也有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专家辅导,让人眼花缭乱。业内认为,大数据有其高效便利的特点,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但也应理性看待,不要过度依赖。

  “相比28元、38元等差距不算太大的‘估分选学校’‘在线提问’,市场上‘专家指导’或‘一对一’的价格则是天差地别。比如‘高考志愿君’需要1998元,‘高考派’则是‘预约线下咨询立即减免1000元’,另外‘志愿无忧’的一对一咨询最低价约1万元,如果向老师了解职业规划还需额外酌情收费。”

  ——新华社今天撰文指出,通过调查发现,相较于传统的经验指导,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科技设备“指导”,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现象和技术应用,既有一定的帮助,也是因技术发展带动相关行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市场驱动,层出不穷的产品能否保障真实有效,值得引起重视。

  “目前这一市场有一定热度,但是建议考生和家长不要过度依赖这些商业服务,毕竟要价高,权威性也没有太多保障。另外,填报关乎个人所读专业和职业走向,依赖的信息不只是高考分数,还涉及兴趣爱好等更多因素,大数据不可能完全知晓,相关专家指导也只能作为参考。”

  ——贵阳市一高中年级组负责教师付恩佑

  “针对高考市场,服务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锁定在可能差几分就能上个好学校或者平时成绩中不溜的一批学生家长身上,所以数万元的专家费,针对的不仅是发榜后‘一锤子买卖’,还包括从高三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成绩、性格、兴趣评估分析,以及对家长培训、心理咨询等。”

  ——新华社调查发现,专家队伍鱼龙混杂,其中的确有多年从事教育、招生的正规军,也有一些兼职,甚至还有去年积累了一些填报经验今年就来“讲课”的家长。

  “如果消费者选择技术类工具,其中有个小技巧,就是先抽查几个APP上的数据,与权威部门的志愿填报指南或者汇编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再使用,避免数据偏差造成判断或选择失误。”

  ——升学服务平台“高考录取吧”创始人胡浩

  “选择什么专业、上哪所大学,我将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职业规划入手。这毕竟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希望自己做主。高考咨询服务机构怎么可能比我还了解自己?”

  ——说起填报高考志愿,重庆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汤瀚涛有自己的想法。

  “系统凭借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优势,不仅收集了历年来院校、专业录取参考数据等,还通过模拟填报,对每位考生的填报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统计与分析,从而进行每所高校录取大小年的推演,最终实现智能引导,提醒考生及时调整志愿方案,避免跟风撞车。”

  ——重庆一家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服务的公司负责人张先生表示,系统主要是为考生填报志愿起建议作用。

  本栏编辑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砥砺奋进的五年
   第A05版:砥砺奋进的五年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馄饨”走出梦花街之后
声音·八方
高考填志愿:“互联网+”靠谱吗?
新民晚报要闻A03高考填志愿:“互联网+”靠谱吗? 2017-06-19 2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