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就是“准员工”
从2013年起,信息技术学校与奥地利联邦商会教育司、奥地利职教联盟及奥地利经济促进学院开展合作,在奥地利两家世界一流制造企业阿普拉和恩格尔带领下,利用国际职业培训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定点培养,也就是说,从一年级起,这些学生就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如今,他们手持欧盟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正式上岗。
4年前,中奥班班长袁陈凯的中考成绩超过了普通高中分数线,然而,身为机械工程师的袁爸爸在中招咨询时看到中奥班招生的消息,立刻和孩子商量并填报了这一专业。袁爸爸告诉记者,一方面,孩子喜欢动手,父子俩常在家里拆拆弄弄,新买的洗衣机两人也要趁妈妈睡了拆开看个究竟,再重新组装起来;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他时常接触到一些新员工,虽然文凭很高,但眼高手低,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存在大量缺口。“与其要求他勉强读高中,不如把技术学扎实,更何况是在世界顶级企业当学徒。”袁爸爸说。而小袁也没有辜负爸爸希望,4年里3次拿到上海市一等奖学金和十余张荣誉证书。
花大量时间实习
根据合作意向,中奥班学生除了第一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课,此后每学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入企业学习。“和世界级企业合作,帮助学生一点点培养工匠精神,目标明确,做事规范。”首届中奥班班主任高国宏有着26年企业工作经验,曾在国企和外企担任管理要职,也曾赴新加坡工作。回归校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现新进的员工不仅技能不过关,而且操作规范意识差,和企业要求相差很远。“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必须以“准员工”的要求来规范自己。在高国宏眼中,这不仅在于技术的精益求精,更在于一种工作规范,例如,每次操作完毕必须将所有物品归位,把工作场所收拾得一干二净;工作时不可交头接耳;工作服的每一粒扣子都要扣紧,杜绝安全隐患。起初,有学生并没把这完全放在心上,一边操作机床一边看了一眼手机,立刻收到来自奥方的警告信。
高国宏说,经过4年历练,学生们由校园向企业转型显得顺畅许多,男生奚祖安这两天就将受恩格尔公司委托,和同事一起赴奥地利学习一台千万级机床的操作方法,将如此重量级的任务交给一个刚刚毕业的中职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