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炉
张林琪
  张林琪

  某日拟就《我家铜脚炉》小文,想征求一下意见,遂念给家人听听。

  妻听毕,神情若有所思,转而惊叫起来:“咦,家里还有一个叫‘端炉’的铜脚炉,是我的嫁妆。端炉两旁安有耳环,供双手端起移动。”“为何印象寥寥呢?”“都几十年了,生活变化这么大,你不写奶奶的铜脚炉,谁还想得起呀!”

  妻言之凿凿,我深以为然。幸亏老家楼房尚未动迁,那个险些被遗忘的宝贝端炉应该还能找得到。

  那天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寻宝。一阵翻箱倒柜,找遍楼上三个房间,竟然不见端炉踪影。妻灵机一动,进入吊顶上面的阁楼,我用手电一照,一个胀鼓鼓的编织袋映入眼帘,拉开一看,果然就是那个被称为“端炉”的铜脚炉。心中一阵欣喜,蕴藏在脑海深处近三十年的记忆顷刻被激发,被唤醒……

  当年,我家一贫如洗。尽管东拼西凑,平房翻建成了楼房,然而除了锅盆碗筷和几床被子,家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可搬。乔迁新居日,春暖花开时,妻拎着一只编织袋,腾腾腾地爬上阁楼,轻轻一放,便下楼张罗饭菜,招待客人去了。以后靠着勤劳所得,家里逐渐添置了电饭煲、电风扇、电热器等日用品,田园牧歌的岁月随着改革的车轮一年年淡去。不久,儿女进城念书,家人进镇居住,继而入城定居,液化气、空调器普及,乡下人成了“城里人”,崭新的楼房被闲置,那个陪着妻子从娘家而来,后又束之高阁的端炉,也悄无声息地退出了生活,淡出了记忆。

  剥茧抽丝,回忆继续延伸。妻是家里的长女,出嫁那年,物质极度匮乏,端炉之类的铜脚炉成为嫁妆中唯一亮眼的宝贝。准确地说,那端炉是岳母的嫁妆,再往前推,该是太外婆的嫁妆。

  漫长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斑斓的民间习俗,贫穷人家买不起金银首饰,能拥有一件既实惠耐用又颇具品相的铜脚炉,作为女儿的嫁妆,也是够风光的了。谁能料想,短短几年,电器化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曾经的“宝贝”很快过时。一时间,收旧者吆喝声不绝于耳,妻却不为所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以敬畏之心珍藏着她的嫁妆,保护着祖先传承下来的端炉,至今安然无恙。

  据内行人士探究,该端炉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观外表,做工细腻,两旁耳环扣垫的四个圆盘雕有花纹,炉盖气孔由许多个雪花一般的六角形组合而成,呈蜂窝状有序排列;论材质,紫铜铸造,质地胜过黄铜,且品相完好,有较强的观赏性,应属清代中后期产品。

  茫茫尘世,悠悠岁月,历经百年沧桑而完好无损的民用铜制品还能剩有几何?

  我对妻说:“这端炉值钱啊!”妻笑曰:“再过一百年如何?”我回答:“纵然成不了珍稀国宝,也不失为民间古董。”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呵呵,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端炉,如果现在就将你捐赠博物馆,我们还真的有些舍不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消息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九十岁的小妹妹
无奈中的希望
端炉
合肥游记
等待(油画)
不算资深的影迷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端炉 2017-06-24 2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