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烬录
追思农民何刚
故宫为历史补璧
李泓冰
  李泓冰

  手机上例行推送的新闻,有一则标题为:故宫为何刚举行隆重的追思会。心头一跳:何刚,这是哪位文物专家?搜索枯肠也没能想出来。忙过之后细看,原来是河南周口商水县的一位农民。

  54岁的何刚,只读过小学,和数亿中国农民一样,勤恳、诚实,生活也时常窘迫,上个月底,不幸在一次工程事故中遇难。在漫长得令人皓首也难以穷尽的中国史籍中,何刚这样的“蚁民”曾经被不屑一顾,也顾不过来,无声无息间,便被浩荡地淹没于历史黑洞。

  然而,终于有文字记录下农民何刚。6月22日,一位几近文盲的农民之死,却使那些饱学之士、文物大家,停下对高头讲章的研读,聚拢到曾是皇亲贵胄穿梭的故宫博物院,乾隆帝休憩之所的建福宫,议论他的生平——这在中国大历史中,也会成为一件极其罕见的掌故。

  何刚与故宫的渊源,出于32年前的一次文物捐献。1985年,22岁的何刚,这个精壮小伙子正在家里汗流浃背地刨坑儿,打算支个石磨。谁知地下忽有幽光透出,在这个农家小院的地下,竟埋藏了19件元代银器。何刚呆住了,这宝贝是国家的,这个意识涌上心头,让他赶紧“报官”。在村干部等人的帮助下,何刚将19件文物悉数捐赠给故宫。故宫称之填补了该院元代银器藏品的空白,意义重大。

  重点在于此后。我们知道,有百姓拒绝文物贩子的高价收购,捐出偶得的国之重器,却只获得500元奖励便草草了事,令人心寒。而故宫,在长达32年里,没有忘记这位农民,故事继续诠释着双方的宅心仁厚。除了最初的8000元奖励之外,在何刚两次陷于生活困顿时,故宫累计给付10万元补贴;他意外辞世后,故宫又予隆重追思,方使这段传奇公诸世间。

  这份情义,重逾泰山。故宫堪为榜样。

  一直记得,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谈及古代青铜器辗转流失香港文玩市场时的痛心疾首。中国是文物大国,也是文物流离失所最为惨重的古国。且不说战乱,眼下的和平昌盛之世,盗掘倒卖文物仍然猖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些时候的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海外民间所藏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有文物专家研究表明,在流失文物总量里,我国因战乱而流失的文物占比极少,绝大多数珍贵文物是在非战乱中“主动”流失的。因此,民间人士、草根百姓对文物的态度,对一个国家的文物命运来说,几乎是决定性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博物院对何刚的情义,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次为历史补璧之举。如果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位捐献文物的农民,受到了厚待和礼遇,那么在国法之外,咱们的文物或又多出一道更重要的保护屏障。此前,这方面的缺口,实在太大太大。

  善待何刚,其实是善待文物,善待良知,善待对历史有所贡献的中国公民。

  盛世藏宝,民心最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消息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对破坏历史建筑行为一查到底
追思农民何刚 故宫为历史补璧
有图未必有真相
秒懂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追思农民何刚
故宫为历史补璧
2017-06-24 2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