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时,上海考生填报本科志愿截止。填报窗口开放3天,许多考生和家长左顾右盼,左右为难。凡是超过本科线的,无论分数高低,都会纠结——报高了,忐忑不安;报低了,心有不甘。选择障碍症四处蔓延,谁也不是“预言帝”。
不知道怎么选,是因为想太多:选城市、学校还是专业?填哪一个,性价比最优?什么专业更好找工作,薪水更高?众多考虑因素,披着“功利”的外衣。
另一个重要因素,却常被忽略:到底喜欢什么,将来想在什么领域发展。这与“志愿”的本义更接近,它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志向和愿望”。如果总是与“就业”“高薪”勾肩搭背,不免多了铜臭气。
填志愿时“追名逐利”,父母经常“背锅”。有些大学生整天吃喝玩乐,还总抱怨:当初爸妈要报这个专业,我不喜欢,学不进。明明是自己懒,却归罪于“父母包办”。习惯推卸责任的人,往往不习惯做主,给他自主权,也找不到真正喜欢的专业。
父母之所以能在填志愿时喧宾夺主,通常就是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要什么。许多好学上进的学生,也不例外。在书山题海叱咤风云的他们,常常无暇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没这门课,考试不考,学校不教,许多家长也不会。反正那场考试最重要,其他事没空想,先放一放。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先放一放”没问题,但别忘了“捡起来”。高考志愿填报截止了,有关人生志愿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哪怕进了北大清华,也不是人生巅峰,只不过刚到山脚。整个大学阶段,不妨经常问问自己:我的“真爱”到底在哪里?有时候,你以为喜欢,可是了解后发现,那只是距离产生的错觉。找到“真爱”,你会乐此不疲,忘了辛苦,甘心付出。
阿甘的妈妈告诉他:“人生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填志愿,或甜或苦,只是其中的一颗而已。前途充满未知,要勇于尝试各种可能。挑选下一颗的权利,一直都在你手里,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