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天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2个和9.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6.6%。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326亿元。
贷款方面,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20.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1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4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7万亿元,同比多增4362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54万亿元,同比多增1533亿元。
存款方面,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07万亿元,同比少增1.46万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64万亿元,同比多增1856亿元。
央行昨天发布的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2017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21万亿元,同比多增7288亿元。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83亿元。
这些数据中,最引人关注的是M2增速下降到9.4%。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昨天表示,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金融机构表外扩张速度有所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和M2增速相应下降,这是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的客观结果。
他认为对M2增速放缓要客观看待。其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稳固的,没有减少。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存量比较适度,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稳固的。其二,货币政策操作注重预调和微调,金融监管协调有所加强,金融部门适当地把握了去杠杆的节奏。其三,6月数据具有基数效应,基数效应拉低了6月M2增速约0.15个百分点。其四,随着金融进一步回归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只要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M2增速放缓实际上反映了存量货币周转效率的提高,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常态,对此不必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