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中突然看到转发“艾明之病逝”的噩耗,我顿时哑然,久久呆坐。
艾老先生可是参加过1950年上海第一届文代会仅存的小说作者,属老资格的上海作家啊。今年五月中旬, 我还到永嘉路公寓看望过他,虽九二高龄,走路虚弱缓慢,但见到我,他仍谈兴不减,还提笔为我写了书法条幅,却成了他的绝笔。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因健康原因,已搁笔淡出文坛。但读者没有忘记他,还记得电影《护士日记》中王丹凤的形象,还记得长篇小说《火种》的惊险情节。每次去看望他,总听他谈些文坛往事,如文代会上见到张爱玲坐在他后边一角,后来张被夏衍召入电影剧本创作所,在他进所之前张刚离所去了香港;还说了《火种》出版的曲折经历,市领导关心他的住房等等。
艾明之本名黄志堃,1925年生于上海。1932年“一·二八”日军打进上海,炮火中断了他的学业,小学未读完,十二岁的艾明之就进了难民所,白天在旅店门口擦皮鞋,穿街走巷做报童,还到网球场上捡球,去餐馆做小勤杂工。后考入了位于思南路上的“国际难童中学”,校长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目睹黑暗社会的种种不平,十五岁的他拿起了笔,于1940年写出处女作《人生驿站》,发表在《万象》杂志上。之后陆续在《中美日报》等副刊上发表作品。
1942年春,艾明之独自闯荡到了重庆,在一所中学谋得一个教职。想到已沦陷的上海及家人的命运,不禁悲从中来。一个人躲在小茶馆里,写下了第一部中篇小说《上海二十四小时》。小说写的是上海中心城区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于一九四五年由读书出版社出版。接着出版长篇小说《雾城秋》。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经友人介绍,进入一家专售外文书籍的西书社。后经叶以群的帮助,他进入邹韬奋创办的上海生活书店。
在勤奋编务之余,艾明之没有放松对文学创作的追求。1947年,他把几年来写作的短篇小说集为《饥饿的时候》,交上海耕耘出版社出版。同时,他又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马克思》《列宁》《孙中山》三部人物传记的写作。
上海解放后,在茅盾、周而复的关心下,艾明之到第三钢铁厂、江南造船厂深入生活,创作了他在解放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疲倦的斗争》,以及短篇小说集《竞赛》,独幕剧《炉边风波》,三幕话剧《钢铁的力量》等。之后,艾明之调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任编剧(夏衍、柯灵为正、副所长)。不久,他写出电影剧本《伟大的起点》,又因靳以之邀,为《收获》写出长篇小说《浮沉》。小说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女主角由建国后一直未能找到合适主角的著名演员王丹凤出任。一次,时任上海市长陈毅视察上影厂,当听说此片因有小资产阶级情调而未获通过时,即要求看片。他看完后大声说:什么小资情调,我看是一部好影片,可以立即放映。艾明之和上影厂职工无不欢欣鼓舞。影片放映后,赢得观众一片喝彩。尤其是王丹凤演唱的影片插曲《小燕子》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1963年,艾明之酝酿多年的长篇系列小说“火焰三部曲”第一部,五十余万字的《火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他马不停蹄,接着投入第二部《燃烧吧,上海》的创作中。然而,“文革”的风暴摧残着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艾明之已完成的十七万字初稿,连同多年来为创作“火焰三部曲”而搜集、整理的全部资料,统统被打成毒草,付之一炬。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艾明之在体质每况愈下的状况下,依然凭着一股顽强毅力,重新创作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燃烧吧,上海》。
由于在“文革”中饱受折磨,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他被心脏病等老年性疾病困扰着,不得不搁下一生所挚爱的笔。“火焰三部曲”的第三部将永付阙如,成为他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作为原中国电影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一生的创作,包括皇皇六卷本《艾明之文集》,已然说明,他以著作等身的创作成果,以作品在读者中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坛做出了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