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条新闻,促使人们思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学。甘肃定西考生魏祥,以自己的“自强不息”赢得大学的“厚德载物”,日前已被录取到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每月食堂消费低于200元,学校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中科大偷偷资助“不舍得吃饭”的学生,让“隐蔽的关爱”传递大学的温馨。这些,都可谓大学树人精神的当代体现,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学之大、情怀之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曾引述这句古语,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当人们为一些大学生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忧心忡忡时,也许更该追问,他们何至于此?如果大学失去定力,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之中,培养出的学生自然“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过,大学的一大使命是“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诚然,大学灵魂不失重,学生心灵才不会荒芜;大学精神饱满,学生才不会颓废。
(王石川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