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篇写某个城市《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的网文突然蹿红网络,每个字词都渗露着冲向10W+的欲望。果不其然,巨大的阅读量背后,公众的情绪激荡起阵阵涟漪。
有网友把地名换成了其他一线城市,全篇代入后似无违和感。连作者“张五毛”自己都坦言,“我真没有刻意地选择一个选题,是因为最近实在没有别的题材可写了。”文章通篇似乎为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只要大城市有五套房,不管你来自何方,甭管你奋斗不奋斗,走遍世界都不慌。”一时成为揶揄笑谈。
点点滴滴的生活,固然假装不了,倘若连触手可及的日常都需要假装,那真实的内心何处才能安放?
近年来,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北漂”“沪漂”的热度略减,但依旧书写着各自的酸甜苦辣。他们中不乏有乐于挑战自己改变世界的冒险家,有梦想“奋力一跳就能摘到星星”的追梦人,也有为了老婆孩子能吃上一口好饭的劳动者。有人艰难扎根,有人黯然离去,城市中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活方式,也有一千种为之奋斗的理由。成年人的世界里永远都没有“容易”二字。
更多人习惯了分割生活与工作,工作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可是向往更优生活的步伐,却经常受迫于压力。城市发展带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飞速变革,打破了公共和私人空间的玻璃墙,新型经济重组形态,资源重新分配,大城市里一波又一波的成功、失败和逆袭验证着这里机遇与风险并存,已被高度社会化的我们已经无法再回到“纯粹的生活”了。
于是,一些人开始为拥有一套立身之房的安全感而拼尽全力,便丛生了奋斗不如投胎,努力不如拼爹的想法,便有了所谓的“假装生活”的借口,实际上正是因为曾经单纯的生活模式被城市发展的阵痛不断冲击,而不愿面对现实,只是选择逃避。
似是而非的呻吟引发很多城市漂泊者的共鸣,然而细细推敲,“奋斗虚无主义”的幻影实在显得苍白无力。既哀怨自怜不甘于现状,又不愿撸起袖子加油干;既觊觎他人辛勤奋斗的成果,又感叹“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戴着“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枷锁,却不愿正视挫折,改变自身的奋斗观,即使拥有再宽阔的平台,消极的矫情心态最终还是决定了生活的质量。
就像网友说的:“泡吧、看球那是生活;撸串、看剧那也是生活;批发市场淘衣服、公园发呆还是生活,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提供了生活的各种可能。”“看看身边的人,有太多人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努力奔跑。是的,他们或许在没日没夜地加班,他们或许很少和亲朋好友聚会,他们或许在梦想打拼和享乐生活之间有一些失衡。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真正配得上在这座城市里真实地生活。”
用消沉的情感观望人生短暂的片隅,用狭隘的眼光解释复杂深刻的社会,为自己打上“怎么努力都无法融入群体”的标签,无疑给“奋斗虚无主义”以可乘之机。
是否还记得当年被骂“丢母校脸”,如今身家上亿的“北大猪肉佬”陆步轩在人生跌宕起伏后感慨:“即使你是卖猪肉的屠夫,只要你永远不丢失奔跑的心,只要你腰上的剑磨锋利了,就有成为牛人的希望。”而另一位来自小山村,曾在北京某高校当保安,通过成人高考后在山西老家成为一名职校校长的张俊成表示:“有时候我们除了努力,没有更好的办法!”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论北漂亦是南下,还是守着故土的小菜园或青瓦房,生活本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或许那一刻的茕茕孑立会催生对世界的怀疑。但这仅仅是一小段奔跑的旅程,现实中唯有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才是迈向终点最可靠的方式。
人生没有完美,生活无需假装,奋斗的真实写照是:不论周围充满怎样的不如意还是小确幸,而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但愿,每个人的奋斗都不会被生活所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