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书画部主任凌利中新著《王原祁题画手稿笺释》(见右图)近日出版,梳理、笺释了新露面的上海博物馆珍藏王原祁的题画手稿。该墨迹研究浮出水面,对王原祁传世作品的真伪鉴定提供了最直接的原始依据。
王原祁承董其昌及祖父王时敏之学,受康熙恩宠,他的作品是后世作伪的集中选择。藏于博物馆、现身拍卖行中,真真假假的“王原祁款”画作将随着这部题画手稿的影印出版,露出真面目。
定名“诗文册”被忽视
近年,王原祁书画是拍卖行上热门拍品,真伪交杂,藏家迷眼。学术机构和拍卖公司判定王原祁作品真伪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照清代传世的《麓台题画稿》(简称《麓台本》)、《王司农题画录》(简称《司农本》)两本画学注录。两本书是王原祁后人誊录付梓,收录王原祁用作书画题跋的诸多画论。
《王原祁题画手稿》原稿本经收藏家孙伯渊等私人递藏,历经近300多年,未曾公开露面,在此番公开前,世所未知。孙伯渊之后,该题画手稿入藏上海博物馆,谢稚柳先生曾有翻阅,于布套上行楷题名“王司农公题画草稿真迹”。
该册共计29开58页。凌利中透露,信息库里以《王原祁诗文册》命名,上博所藏古代的“诗文册”众,研究课题繁多,因此这部珍藏在博物馆的手稿价值被忽视至今。
为何手稿如此重要
为何原底稿如此重要?通俗解释,今人所见王原祁作品画面上题跋,是他草稿后的定稿,《题画手稿》是他的自留底稿,前者是他希望读者看到的文本,后者最大程度恢复了作者的本意。
另外,后人辑录是重新排版的印刷文。《题画手稿》中的画论是按照创作年代顺序排列,创作最早为1713年,最晚为1714年,其中数则画论虽无年款,但据其中所涉人物事件诸内容,可以与传世作品相照应,且书风与此时期完全一致。
百年前刊行的《司农本》已可“被取代”,8条画论则可以校正《麓台本》之舛误。从此往后,王原祁的生平、交际、画论等研究,将以新露面的题画原稿为准。古代画家的题画底稿几乎不存,因此重新发现的这部王原祁题画手稿弥足珍贵,对中国文化画史、尤其是对明清以来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包括对其传派“四王”艺术成就的梳理,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新书《王原祁书画手稿笺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上海书展期间(8月18日下午6点第三活动区)首发。作者凌利中会讲述王原祁题画手稿的发现与研究的经过,并现场签售。
本报记者 乐梦融